文学之旅

文学之旅

2021-12-08    30'54''

主播: 凯院TV

365 3

介绍:
在法国作家雨果、巴尔扎克风生水起的年代,作家司汤达如他笔下的某些人物,游走在文坛的边缘,他是一个杰出的描写者,用现实、决绝的笔锋去描绘着他所看见的世界,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着自己的思想,他的风格总是冷静克制又捉摸不透,情绪的变化藏有着对自然法与生活观的思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司汤达的小说可以看作是作家莎士比亚戏剧复辟王朝的续写,在他的笔下,他对自己作品里人物的勾勒,站在了一个冷静、审慎的高度,又不乏人道主义的关怀,是极具魅力与现实的。那么,在今天的《文学之旅》栏目中,我们将与您一起走进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人生故事。 一、文学名人阁——司汤达的人生经历 司汤达,1783年生于法国,原名是马里·亨利·贝尔。他的父亲是一个富裕的律师,极其信仰宗教,思想还很保守,拥护波旁王朝,敌视法国大革命。并且他的父亲生性沉默寡言,对自己的孩子非常冷淡与严厉,因此司汤达十分畏惧父亲,甚至是讨厌。司汤达的母亲是意大利人,由于母亲的关系,司汤达一生都热爱着意大利这个国家,不幸的是母亲在司汤达七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他,母亲的离开让司汤达童年时代的欢乐也随之而去。 母亲离开后,司汤达的父亲把他交给了一个家庭教师管理,一心想要把他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然而司汤达在家庭里受到的束缚与压抑,使得他十分厌恶父亲的顽固与自私,也憎恶透了那个家庭教师。在雅各宾专政时期,司汤达的父亲因为特殊原因被捕下狱,可司汤达对此认为理所当然,他对父亲的仇恨伴随了他的整个人生,在他后来的长篇小说中都有着强烈的情感表达。 由于母亲的离开与父亲的被捕入狱,司汤达在外祖父的抚养下慢慢长大,外祖父是一个医生,他十分热爱伏尔泰等启蒙作家,并且推崇思想自由,而在外祖父的熏陶下以及培养下,司汤达也受到了启蒙思想的影响,还极其热爱文学,他在年幼时便阅读了外国著名作家伏尔泰、卢梭的著作,也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 1796年,司汤达进入格勒诺布尔中心学校学习,在这里司汤达遇见了他最敬重的数学老师格罗,他培养了司汤达对数学的爱好以及对科学的求实精神,这种对于精确性与真实性的爱好,后来也成为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司汤达兴趣广泛,酷爱数学,在学校里勤奋刻苦,成绩优异,期间曾获美文奖与数学首奖。 毕业后,司汤达以优异的成绩从学校毕业,之后来到了巴黎准备投考著名的综合工艺学校,但是被当时的社会形势所影响,最终他加入了军队,在军部谋到一个职务。从此司汤达的命运就与战争联系在一起,他跟随军队转战整个欧洲,直到1814年战争失败,司汤达才结束了他的军人生涯,然而这些军事与政治经历也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重要基础。离开军队的司汤达也离开了巴黎,来到他所热爱的国家意大利,并在米兰定居,在米兰,司汤达的生活便是读书、旅行,以及欣赏意大利音乐、美术,同时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司汤达是以研究艺术开始著述的,在1815年,他首次出版了作品《海顿、莫扎特和梅达斯太斯的生平》,这部作品专业的评论了欧洲古典派音乐大师,之后他又出版了作品《意大利绘画史》,这是司汤达研究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造型艺术的史学名著,此时正值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司汤达最终因为参与政治活动被驱逐出境,为此他离开了米兰,回到了巴黎。 在此后的九年里,司汤达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巴黎,由于没有固定的职业,缺少了经济来源,他的生活过得十分困难,每天窝居在狭小的房间里进行创作,但是他经常在文学批评家德莱克吕士家中出入,与作家梅里美等人交好,他们在文学中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进一步提高了司汤达的创作能力,这也是司汤达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时期,他创作了文学评论、传记、小说等多种形式的作品,更是在1823年创作了文艺论争文章《拉辛与莎士比亚》,这部作品与作家雨果的作品《克伦威尔》序言一起成为射向古典主义的两支投枪,展示了司汤达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堪称现实主义文学的宣言书。 此后,他又发表了长篇小说《阿尔芒斯》与《红与黑》,而小说《红与黑》也标志着司汤达文学创作的最高峰,成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使得司汤达成为了法国现实主义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领军人物。可是司汤达点燃的花火来得匆忙,去也匆忙,在1842年他的故事便戛然而止,他离开了自己所热爱的文学事业,再也无法整理藏书室里堆陈的“古代的手稿”,无法再继续与朋友一起把酒言欢,然而他的离开并未带走他的一切,他留给世人的除了蒙马特尔公墓上简短的话:“米兰人亨利·贝尔,活过、写过、爱过,”还有那终将出尘闪耀,流传至今却魅力长存的巨作。 二、文学漫步——司汤达的作品:《红与黑》 在欧洲文学史上,司汤达占有着重要的席位,他的长篇小说《红与黑》更是十九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这部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于连的心灵空间,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诗”,同时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具有强烈的现实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小说《红与黑》讲述了一个出身卑微的木匠儿子于连,他曾在市长家当家庭教师,又做巴黎侯爵的秘书,由于他的神学造诣与谨言慎行,渐渐得到别人的重视,甚至获得市长夫人与侯爵千金的爱情,然而在主人公于连拘谨的表象下,年轻的心却充满这对英雄的崇拜,对贵族的憎恨,以及想出人头地的野心,主人公于连一步一步走向名利之路,也不时和自己内心的矛盾交战,但最终名利战胜了理智,也因此陷入了贵族阶级所设下的圈套,成为统治阶级阴谋的牺牲品。 在小说中,主人公于连形象的最大魅力便是他的矛盾性,他是典型的圆形人物,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既反映了法国当时同阶级人物的共性,又带有自己鲜明生动的个性。他的性格呈现出矛盾的双面性,体现了他的内心深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特征,具有丰富多彩的生命内涵,而这个形象也有着自己的真实性,代表了法国及全人类的特征,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蕴,使得小说具有典型的艺术魅力与审美效果。同时,小说对主人公于连矛盾性格与悲剧命运的描写,客观上也揭露了当时法国黑暗社会的残酷现实状况,以及对青年一代的腐蚀与摧残。 小说《红与黑》描写了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这在当时的黑暗社会时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波旁王朝复辟后,许多小资产阶级青年失去了靠个人天赋晋官加爵的机会,他们在等级森严的巴黎进行着个人奋斗,但只有少数人成功,大多数人却以失败告终,这就是当时小资产阶级平民的现实遭遇,而主人公于连的悲剧也正是这样富有时代特征的悲剧。 而在小说《红与黑》中,它的结构形式是由维利也尔小城、贝尚松神学院与巴黎莫尔侯爵府三个不同的生活、场景构成,并且三个生活场景又有相对的封闭性与独立性,联接三个生活场景的不是主人公于连性格发展的必然走向,而是由主人公生活流程中的偶然性因素导致。缺少了这些因素,那小说《红与黑》的艺术结构便会坍塌,因为三个生活组曲之间,并未由于连性格发展的必然逻辑联接在一起,也是因为这样的偶然性,使小说更具有真实性。 在艺术特色上,小说《红与黑》打破了学院古典主义因循守旧的戒律,司汤达把当代社会现实生活引入小说,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开创了先河。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展开描写,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经历,广泛地展现了十九世纪初三十年代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小说《红与黑》把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题材作为结构小说横纵经纬的重要因素,并使之成为主人公于连活动的典型社会环境和依据,因而充分显示了小说《红与黑》的现实主义艺术方向。小说比较深刻地反映了法国19世纪30年代的社会现实,生动再现了拿破仑时代热烈而奔放的时代,新兴资产阶级的日益发展和繁荣,以及法国几十万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渴求自由平等的强烈愿望。 有人说,红与黑是象征赌盘上的黑、红点,而轮盘则象征人生的游戏,也有人说,红色象征着主人公于连追求的人生意义,而黑色则代表着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拼命奔波,却不理解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的生存状态,这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并没有将主人公于连图解成一个追求功利的符号,相反,司汤达却给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过人们对名利的执着追求不到的痛苦,来批判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这也是小说《红与黑》流传至今、魅力长存的缘由。
上一期: 民族风情
下一期: 音乐城堡之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