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城十八里梁祝路》作者:一凡;朗诵:莹丽亿番洛瓦

《杭城十八里梁祝路》作者:一凡;朗诵:莹丽亿番洛瓦

2020-04-16    15'55''

主播: 莹丽亿番洛瓦

402 5

介绍:
梁祝的故亊家喻户晓,早在民国初期,就被搬上越剧舞台走红上海滩,而后由袁雪芬、范瑞娟演唱的 “十八相送”唱段,成为经典的越剧名曲,享誉海内外。 1954年夏,莱蒙湖畔,总理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举行记者招待会,放映的中国电影,正是我国首部彩色影片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他对各国政要和记者说,这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而梁祝也早已走进杭州的爱情篇章,和许仙白娘子一起,成就了杭州爱情之都的美誉。 “十八里相送到长亭”,杭州人妇孺皆知的这条爱情小道,从凤凰山上的万松书院,到钱塘江边的七甲渡口,十八里路浪漫凄婉,如今湮没在了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 委婉柔美的越剧唱腔,且行且诉如何走来?缠绵不休的难舍难分,长亭短亭折柳何处?揣想之余,心醉神驰,其境如踏。 草桥亭上的开场戏 “草桥结拜” 犹在耳闻。当年祝英台女扮男妆赴杭求学,途经草桥偶遇会稽书生梁山伯,相见恨晚义结金兰。眼前此处,亭和桥早无踪影。 据《杭州志》载,古时的草桥在城东贴沙河上,桥堍处有停泊粮草船的码头,故名草桥,草桥亭因此得名。近处有座城门也叫草桥门,后因观钱塘江大潮闻名,改称望江门,是杭州十城门之一,原址处有 “古望江门” 纪念碑一座。 但凡有闲,我常步行于城南诸山,且更觉凤凰山之古幽。岭间,峰峦叠现,林深径幽,几处粉墙院舍,点缀于翠谷绿坡。行至南麓,隐显南宋皇官禁苑遗迹,留得记忆中的皇城根下断壁残垣。 凤凰山南 宋时建有皇宫和御道,出宫墙走万松岭古道,以中山南路为中轴,沿吴山、护城河蜿蜒南下南星桥,经御街二十三坊、凤凰山、候潮门等老街巷。当年梁祝二人结伴下山,这条应是必经之路。 南宋在杭建都以凤凰山东南为古城中心,就是现在的上城区一带。离宫别馆,楼阁亭榭,已不复再现。一路仅有三佛寺旧址、十六罗汉崖刻、月岩及梵天寺经幢等遗迹,亦可想像800年前的皇城景象。 将近万松岭,山径石阶不及尽处,为南宋时大内和达官显贵居住之地。宋人汪元量有诗云:“朝理绿云鬟,暮吹紫鸾笙 。” 写的就是此处皇家贵族的生活场景。 走盘山,登石阶,到一山坳翠谷处,“万松书院”牌坊高高耸立,踏阶而上,犹时光回溯。 万松书院唐宋时为寺院,与皇宫相通,明时改为书院,理学家王阳明曾在此讲学,一时文士雅集,梁祝在此同窗三年之久。至民国时书院荒芜湮没,仅存“至圣先师”像和“万世师表”牌坊一块。 已是千年岁月。曾几何时,讲学的、读书的、念经的、烧香的,达官贵人、三教九流,如过眼云烟匆匆而去。 书院近年扩建,开辟梁祝及儒道仰圣为主的文化陈设,展示梁祝同窗求学和科举师道等传统故事。此处背靠吴山,面向钱江,山岚微朦里见古木参天疏影静谧,墨香萦绕书气天成,确是读书修学的好地方。 祝英台因被家书催归与梁山伯依依惜别。山伯不舍英台,一路相送至十八里外的钱塘江边,在七甲渡口难分难离。 沿着当年梁祝的足迹下凤凰山,万松岭古道上松柏浓荫,因白居易 "万株松树青山上”诗句而得名。据清《西湖志》载:“万松岭在凤凰山上,夹道栽松。南宋时密迩宫禁,红墙碧瓦。” 而一出候潮门至长亭外,当是城乡结合、小桥流水人家的另一番光景。再现了 “十八相送” 唱词中许多场景的那条小道,已被岁月涂抹 面目全非。所幸那些老地名一直延用至今,可依地名按图索骥,走六部桥过中河,出候潮门,进海潮寺、观音塘,直到七甲渡。 当我面对立交纵横的现代都市,恍惚间穿越历史,去聆听梁祝情爱悲喜的吴侬软语,踏足当年的阡陌柳岸、长亭古道,于沧海变桑田的瞬间,拾一路断章碎片。 据载当年南宋皇帝出城观潮也是走候潮门,一路御辇辘辘、旌旗招招。而古时的中河,北与东河汇合于艮山门,南与贴沙河、东河连接于凤山门,时为皇城护城河,后城市扩建而成市河。沿河小桥相依,铺肆毗连,街巷交织,堂院错落,地名大多得于南宋或明清。 我寻觅的目光,在高楼大厦间徘徊不已。当年梁祝经过的窄巷、牌楼、亭阁、寺庙,藤蔓苔藓的灰墙老屋,芳草萋萋的阡陌幽径,仅在城中点缀,民间传说。 “若要夫妻同到老,双照井中照一照。” 这句杭州的俗语因梁祝出名,从此就传有多处“双照井”以搏游客一览。但据载此井在草桥门外的海潮寺内,早已不见遗迹。海潮寺也仅存地名,在望江门外海潮路附近的杭州橡胶厂旧址内。当年寺门面对钱塘江,是祀海神的地方。梁祝二人在寺院照井后又去了观音庙。戏中英台唱道:“你看井底两个影,一男一女笑盈盈。” “观音大士媒来做,我与梁兄来拜堂。” 道出对山伯的心中暗恋,谁知 “可叹梁兄笨如牛。”令英台焦急,终成千古遗憾。 观音庙在候潮门外,现在的观音塘小区一带,具体位置难以考定。观音庙与海潮寺之间数里路,因滩涂成陆地,低洼处留下很多水塘,故称观音塘。如今蓬蒿之地建筑林立,通向七甲渡的街道车水马龙。行至此处,已是山伯送英台的最后一程。 七甲渡口大约在钱江二桥与三桥之间的七甲闸旧址,古时这里沿堤一带为水陆交通集散地,来往过江的船埠很多。英台就在此上了渡船去钱塘江南岸,与山伯挥泪告别。 伫立在涛涛奔流的钱塘江堤岸,我凝望那片隐隐远去的一叶扁舟,仿佛听得梁祝的片尾曲:一出杭城似阳关,如烟如雨远近山 …… 时光如潮,岁月不待。当年的万松书院已是旧貌换新颜,古老的七甲渡口也在建筑江滨路时被拆除。而由来世代的情爱恩好、姻缘美满,随着梁祝的一路送别,留下多少千古遐想和人间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