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 74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德国文学的鲁迅,水平怎么样?

EP. 74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德国文学的鲁迅,水平怎么样?

2024-05-09    80'37''

主播: 扯读

347 3

介绍:
【特别提醒】本期节目我们要赠书! 欢迎您在任意平台收听本期节目并留下精彩评论,我们将在全平台精选3位幸运听友各送出话题书籍纸书1本,敬请留意小助手回信哦! 「扯读」BLSHREAD 鲁迅先生从未过时,但大概也从未像如今这样火过。当代网民言必称“鲁迅说”,或曰“摆脱冷气”“向上走”,或曰“不干了”,俨然有了新的精神图腾(尽管大部分是沃茨基硕德……)。 一个毫不留情的时代批判者,成为大家宣之于口的寄托人,显然不是为了玩梗或网络造神——我们的时代没有鲁迅,可我们还需要鲁迅。 于是,“假如鲁迅活着,将会怎样?”时不时会被翻出来,晒一晒,哂一哂。 其实,这一畅想也还有些眉目可寻,当中最确凿的证据便来自鲁迅之子周海婴的回忆录《鲁迅与我七十年》。书中披露的那段“毛罗对话”,几乎为之后所有这一问题讨论走向定了基调。 但……从来如此,便对吗? 历史不可假设。不过,我们可以试着从别处窥探几丝痕迹—— 本期我们仨@包子,@Q和@桑夏想和大家推介的作家赫塔·米勒,便被世界知名汉学家顾彬教授称为“德国文学的鲁迅”。 2009年,随着她迄今为止最具国际影响力/文学价值的小说《呼吸秋千》的问世,她爆冷夺得了当年的诺奖。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称其“以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直白,描绘 了无依无靠的人群的生活图景”。 此前,这位现居德国的罗马尼亚移民声名仅限于小众德语作家和批评家圈子,德国大众读者都少有耳闻。不知道,鲁迅假若转世,是否便是这样的遭遇? 所以,我们重点想安利米勒和她整个的创作,所分享的散文集《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仅仅是一个引子。 用@包包的话说,她是少有的,那种还没读完一本书便让人想去读她所有作品的作家! 本书首版于2003年,再版于2003年,汇集了米勒9篇主题不同的散文,充分体现了米勒的叙事风格和语言特色,以及双重异乡人身份下的社会关注。 熟悉二战和东欧剧变这部分现代史的听友,会很容易理解身负这几个标签的米勒的精神成长史——日耳曼后裔、少数民族、左翼青年,也就不难理解她作品里所流露出的对现实、自由、民主及个体命运的关注和批判。 然而,拒绝遗忘历史和针砭时弊的写作者多如牛毛,诺奖也因此备受诟病,所以,米勒显然不止于此。 只要你翻开米勒的作品,你将瞬间折服于米勒对语言的掌控。 同样是以笔为刀,鲁迅擅长写国民的泛劣根性,而米勒让人意识到,无论多么微小和熟悉的事物,都可以被解构、被重塑、被升华至个体“呐喊”的层面。 诗歌也不再是空灵的、浪漫的,而是理智而冷峻的,像藏着一枚枚钉子,每个读音都含有杀伤力…… 借用一个网络烂梗形容,你就读吧,一读一个不吱声!只不过,她的文字真的很难直白地分享出来。 PS. 背景知识安利 标题:吸血鬼的故乡——罗马尼亚的前世今生 UP主:卡拉不东 链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i42127A6/?share_source=copy_web&vd_source=c0f40b6894845bfed6c6521dddbc13ae 本期节目,你将收听到以下内容—— 1.“故乡”并不仅是字典里的一个词 2.《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作者及内容简介 3.内容分析 1)诗意:赫塔·米勒的语言特色 2)故乡:罗马尼亚与米勒的写作 4.如何理解书名《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 5.分享精彩片段 6.整体评价 本期节目涉及的音乐—— 异乡人 —— 李健 片头声音特出 | 小乐 录音 | Q 桑夏 包子 后期 | 包子 上传 | 包子 图片&文案 | Q 桑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