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 关山月

李白 | 关山月

2020-03-16    10'59''

主播: 有声语言

126 1

介绍:
关山月 唐代: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译文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浩荡长风掠过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守的士卒眼望着边城,那盼望归家的面容多么凄苦悲哀! 当此家中高楼上的将士妻子,哀愁叹息,大概也没停歇。 注释 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天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 赏析   《关山月》 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 “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李白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笔法独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创新。诗人抒写了古代/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谴责/非正义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借以影射批判/唐代统治阶级的/穷兵黩du2武,表现了/反对侵略战争的主题。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hao2,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