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诗    清明三首

千家诗 清明三首

2017-04-05    28'26''

主播: 林墨菡

120 2

介绍:
清明节在冬至后的第108天,而冬至是在12月22日或12月23日,导致清明节时间也有所变化,有的年份是4月4日,有的是4月5日,所以今年的清明节不是4月5日,而是4月4日哟! 另外,在24节气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它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即位后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同老母亲悄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清明节这一天,东亚许多国家都有着相似的习俗。 例如: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等。 清明节有许多浪漫的习俗 踏 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家长可以趁着清明的小长假带小孩到植物园、湿地公园或者城郊的小山林等地方踏青,让孩子亲密接触大自然。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家长可以在踏青时选择空旷的场地,为孩子准备风筝,让孩子在春暖花开之时尽情地奔跑。 荡秋千也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在树桠枝为架,用彩绳缠绕而成,孩子们在荡秋千时的欢乐真把人能美醉了。 清明时节,随着柳条返青,人们喜欢将柳条折下,圈戴在头上,也是植树的季节,人们或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寓意防扰辟邪。 每年清明,人们都会身着素衣,去山中或者墓园探望过世的亲人。他们铲除杂草,清洁墓碑,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捧花,低声细诉对亲人的思念。 在南方会做一种叫青团,又叫艾团的节令美食,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青团碧青油绿,糯韧绵软,甘甜细腻,清香爽口。青团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清明节节日食品,用青艾的汁与糯米粉一起调和,将豆沙馅、芝麻馅等馅料包入,做成一个个如小孩子拳头大小的绿色的团子。 清明节的相关诗词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清明上已西湖好, 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lù)柳朱轮走钿车(chá)。 游人日暮^相将去, 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xiá), 直^到城头总是花。 ——(宋)欧阳修《采桑子》 风景清明后, 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 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 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 遥指夕阳边。 ——(唐)刘长卿《清明后登城眺望》 乍暖还寒的清明,昼夜温差大,天气容易变化,带孩子出门,要随时调整穿衣。背部、小肚子和小脚丫要注意保暖,头部和心胸要注意散热。 南方这时已经快进入梅雨季节啦,降水比较多,出行可要准备好雨具,防雨防滑。北方较为干燥,风力较大,出行也可准备口罩、墨镜,纱巾等防风沙的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