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姑家的二三事》文/春华秋实 诵读:忽然

《大姑家的二三事》文/春华秋实 诵读:忽然

2024-03-01    06'57''

主播: 忽然🍹

224 2

介绍:
《大姑家的二三事》   文/春华秋实 诵读:忽然 (曲:)     大姑/出生于上个世纪初,曾于朝阳街女子学堂就读,读得懂/艰涩的文言故事,是极其稀有/识文断字的裹脚老太太。     在念初中时,我拿过大姑窗台的《聊斋志异》翻看,只能读个囫囵半片。要论古代汉语,现今的高中生,也不能顺畅通读/满篇文言文故事吧……     外地来的晚辈至亲,奶奶农村娘家亲属,文革中避难的远亲,都常有在大姑家/长居短住。     在那衣食不足的艰难时代,大姑宁可自家不饱,也要让亲戚客人感到丰满热情。即使农村远亲/多次长住,甚至对来客/城乡不同的生活卫生习惯,大姑/也从不挑剔慢待。     大姑/古老传统的美德,博爱的亲和力,慈善的接人待物行为准则,为所有来客熟知。     对长者的尊重,对兄弟姐妹的关心,对侄男旺女的关爱。对街坊邻居、世交友人,甚至晚辈们的同学朋友,皆/热情有加啊……    在大姑家落脚的人/有至亲、远戚,世交、近朋,乡戚,近邻、男女老少无所不包。     外地就读寒暑假期的返乡学子,休闲时间谈天说地会亲见友,自是常客。     乡下进城拖儿带女的远房亲戚,农闲时到城里小住几日,屡见不鲜啊。     大姑家/就是个聚散中心,临街方便的中转驿站。或上街小憩,或无事闲聊,或传递新闻,或/议定家事/大都到大姑姑家聊聊。有来戏说红楼梦、探讨聊斋文化的高人,也有笑谈趣事、哭诉委屈的居家妇女。有人高谈阔论,有人低声窃语。有人出耳旁听,有人/开口高唱。(京剧)    一管长箫为众口乐器,烘热火炉供大家取暖。雅俗皆宜皆倾诉无忌,温情无异最心慈面和……     大姑家马路对面,五、六十年代有文化馆,图书馆。     那时,每到正月十五,那里可是小城的群众文化娱乐中心啊。所有的秧歌、龙灯、地蹦子,都必然在这段街路/“打场”。所以,那几天每到饭后,大家都积极的到博物馆斜对过,临街居住的大姑家/集中。听到街上有锣鼓喇叭声渐近,大家都一股脑的跑出去/一拨一拨地看。秧歌过去后,再成群地回到屋里,按服装、化妆、扭姿、戏出、以及喇叭、锣鼓等内容,评论一番啊……!   到了晚上,道北文化馆/市民图书阅览室的大厅里,张灯结彩。一道道铁丝,挂着半幅大白纸黑字的元宵灯谜,也有写在灯笼上的,供/拥挤的市民/有奖猜迷。     每到这时,以小西街三大爷为首,在品评高跷盛会的间隙,大家又去猜谜语。当场猜不出来的,也有把谜面抄到纸上,拿到大姑家满屋的众人中,大家切磋,得知结果后,再急速的返回揭榜。     奖品不多,大多以元宵为主,也有一些不是很贵的小玩意。每年/总会有人领回一些奖品/进屋炫耀……     大姑家/像免费的茶馆,人来客往/歇脚的不断。最不着闲的,是那把茶壶。它像姑姑一样,总要不断地续进开水,无尽地为客人们服务啊!   ‖几十年过去了,最难忘的/还是大姑家的那些事啊……那些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