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是叶,随和是花,良知是干,孝心是根

谦虚是叶,随和是花,良知是干,孝心是根

2017-04-10    08'22''

主播: 拙诚学堂

11741 652

介绍:
谦虚是叶 植物需要叶子来行光合作用,进而贮存能量。同样,如果把人品看成是一株植物的话,那么谦虚就是它的叶子,人只有谦虚好学,努力向上,才能积累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 《周易》谦卦里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意思是说,君子应该自甘卑下,克己养谦,以“谦”来约束自己。 谦虚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真正发自内心,切实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进步。 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是千真万确的。 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寄住在燕山的愍(mǐn)忠寺,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共有三千多字。 沈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于是一再朗诵,肃王一边听着一边走着,好象没在意。 沈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炫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着,一共缺了十四个字。肃王看了,就拿笔将所有的缺字补齐,又将沈元用四、五处错误的地方修正过来,改完后将笔放下,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一点点骄傲的神色都没有,这让沈元用既惊讶又佩服。 明朝理学家陈几亭说,“君子有两种羞耻”,一是夸耀自己的长处,二是掩饰自己的缺失和不能,自己有长处要保持谦虚,自己不会的就要努力学习充实。 他又说,“君子有二恶(è)”,一是嫉妒人之所能,二是彰扬人之所不能,当别人做到时,应该像自己做到一样;当别人做不到时,就引以为鉴,以自己要做好的角度来着眼,舍去“我能,他不能”的高傲心态。 02 随和是花 自然界盛开的花朵受到人们的喜爱,同样,随和就是人品这株植物的花朵,一个随和的人会处处受到欢迎。 随和不是“随大流”,不是做无原则的“老好人”,更不是“墙头草”。 “随”有顺从、退让的意思,但是顺从、退让的目的是为了“和”,既包括自己与他人的“和”,也包括自己与自身的“和”,与别人和谐了,自己的内心也会舒畅平和;自己的内心和谐了,与别人也就能和睦相处。 随和是一种“独乐乐不如与众乐”的气度,是一种与人为善、宽厚待人的素质,是一种“春风化丝雨、润物细无声”的能力。 有的人很严肃,不苟言笑,而且有莫名其妙的自尊心,让人短暂的接触后就知道,这样的人伤不起,不仅伤不起,而且错不起,而随和的人面对挑错,回应一句:“错了就改,有什么的嘛!”一时的紧张变成了哄堂大笑。 有的人很深刻,不可捉摸,而且对任何事情永远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众人都在连连点头称是,他却在一边冷笑,而随和的人对不涉及原则的事情,既使有自己的看法,也不会非要分出个是非曲直。 随和的人就算有时说出没有水准的话,大家也只是觉得好玩。随和的人所到之处,不是没有异议,但是异议不会变成矛盾。 品味随和的人会成为智者,享受随和的人会成为慧者,拥有随和的人就拥有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善于随和的人,方能悟到随和的真谛。 03 良知是干 知王阳明说,“良知者,心之本体”,并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养途径。 一个人只要有良知的萌芽在,就像黑暗中的一点光亮,通过“致良知”,把这光亮一点一点扩大,最终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所以说,在人品这株植物上,良知是枝干,它构成了人品的主体和基础。人如果缺乏良知,那么也就谈不上人品。 正因为人有良知,所以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只要他坚守自己的良知,并努力扩大自己良知的覆盖范围,肯定会做出成绩来。 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的东西、珍贵的品质。所以人要对自己有信心,坚信自己的价值。 04 孝心是根 古人说,“孝悌为仁之本”,又说,“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对“孝”的强调,建立在一个基本的人性事实上,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爱,又怎么会去爱别的疏远的人,没有爱也就不会有家庭、社会。 所以说,孝心是人品这株植物的根,其他所有的仁善之念都是从孝心发展延伸出来的。 孟子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意思是说,不孝顺父母的人就失去了起码的做人资格;不顺从父母的心意,那不应该是子女的行为。 从《诗经》里的“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到唐诗里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以说孝道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道德之根,而孝心则是我们的人品之根。
上一期: 惠崇春江晚景
下一期: 晚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