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织女为何而哭?

七夕,织女为何而哭?

2016-08-08    07'29''

主播: 海底-阳光

245 11

介绍:
七夕,织女为何而哭? 文/赵九九 责编/炖斋 时至今日,除了清明节,其他的节日几乎都被当今的年轻人过成了“情人节”。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其实是七月初七,因为这一天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记得小时候,每当到了这一天,奶奶就会给我讲“鹊桥”的故事,那时候院子里还有一个葡萄架,老人说,如果这一天晚上躺在葡萄架下,就能够听见织女哭泣的声音。那时候我胆子小,外面黑黑的,不敢去。要是在这一天,恰巧赶上下雨,奶奶就又会说,你看,这都是织女的眼泪啊。 织女为什么哭呢?是因为要分离而伤心欲绝,还是因相聚喜极而泣?萧放老师在《七夕节俗的演变与复兴》一文中提到,七夕节俗主题在西汉中期有一个重要的转变,西汉中期以前牛郎织女的故事表现的是分离禁忌,之后演变为男女的良辰欢会,七夕由最初的凶时恶日转变为良辰吉日,织女牵牛从悲剧传说逐渐演变为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喜剧故事。 也就是说,最初,织女哭很可能是因为“悲”,为何而悲呢?当然是因为离别,不能在一起。那为何不能在一起呢? 上古时期,春三月,秋七月,在民间本存在着男女可以自由婚配的习俗,那时相爱的人可以自由结合,乃至私奔。但到了战国末期秦朝初年,男女自由结合的婚姻就被认为不合人伦了。萧放老师说:“为了阻止秋季男女的传统聚会,因此出现了七月初的婚姻禁忌。”这一时期,不仅婚姻制度上有了新的要求,在文化舆论上,也仿佛是对民间自由恋爱的婚姻习俗下了“诅咒”,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里记载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三弃”,“戊申、己酉,牵牛以取(娶)织女,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大意是说,这一天牵牛织女的喜事没有办成,这一天不适合结婚,如果非要在这一天结婚的话,三年后,丈夫就会抛弃妻子。就这样,“礼教”开始改变人们的行为,但同时也带来了悲剧,那些本应该因为爱情而结合在一起的人,却因为有了新的礼法,而形成了重重阻隔。最初,织女“哭”,就是偏向于“分别”的意义的,汉末的《古诗十九首》也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泣涕零如雨,表达的正是分别,人间则是万古同悲。 但经过汉魏时期的转变,七夕逐渐成为了一个良辰吉日,此时织女的哭,也就变成了相聚的喜极而泣。 牛郎织女能相见,是因为有一个“鹊桥”,萧放老师指出:“七夕的变化大约发生在汉武帝时期,七月七日汉武帝与西王母的多次聚会的传说,表明七月七日已是人神交游的吉日良时。而西王母降临前每有青鸟的殷勤探勘,又为汉代将乌鹊融入牛女传说提供了依据。”到了汉魏时期,“银河”阻隔的意象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鹊桥相会”那一刻。礼法可以改变人们的婚姻方式,但无法泯灭人们原始的情感渴望,人们将自己美好的祝愿融入到传说当中,以男女之间真挚的情感对抗那冷漠无情的“天庭”。最终,通过喜鹊搭的桥,相爱的人相见了。无论以后怎样,此时是一个大团圆,人们在他们相会的这一天,在精神上也终于得到了些许的抚慰。唐代权德舆作《七夕》,诗曰:“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宋代秦观《鹊桥仙》也说:“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金风玉露一相逢,表达的正是相聚,人间则是普天同庆。 又是一年七夕,不知道哪里还有葡萄架,不知道在里面是否真的能听到织女哭泣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