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本期节目有小播芷秀录制,小编泽森撰稿~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古代的婚礼知识》
文/姚泽森
每当我们看到电视剧里结婚镜头司仪神甫面对新婚人宣读结婚词,并且对新娘说:你是否愿意这个男子成为你的丈夫与他缔结婚约?无论疾病还是健康时,是否会心生羡慕之情呢,毕竟婚礼对大多数的人来说一生只有一次,那充满神圣圣洁的一天可是能在我们回忆起往事时是最具有怀念意义的。可是,关于这对我我们具有重大节日意义的婚礼,广播前的你究竟了解多少呢?
婚礼,是一种宗教仪式或法律公证仪式,使人与人之间缔结的一种联系。也与满月、成人礼、丧礼一起被称为人生礼仪。婚礼也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属于生命礼仪的一种。而在世界上则有三大文明圈婚礼的说法,同时这三大文明圈的婚礼也是最古老、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婚礼,这三大婚礼是儒教婚礼、印度教婚礼、基督教婚礼。
儒教婚礼仪式贯彻神道设教、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婚姻、家庭的稳定、孝敬父母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是汉人一生礼仪——冠婚丧祭——中的一种,是属于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正如《礼记》对贵族婚礼所做的规范化的表述: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礼是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才开始有婚姻关系的。传说在远古洪水泛滥时期,把世界上几乎所有人和动物都淹死了,只留下伏羲、女娲兄妹。因此太白金星叫他们两个结婚,以此繁衍后代,但他们两人认为兄妹不能这样做,便不肯答应。但是如果不这样人类就会灭绝。于是他们提出,如果能将割成许多段的竹子再接起来,就可以结婚。后来果真把竹子接上了,但两人还是不愿答应,于是又提出,如果从两座山上往下滚两盘石磨,石磨能滚合到一起的话,他们两人就可以结婚。但是当石磨又合在一起后,他们仍旧不肯答应。后来,女娲又出了一个主意,如果伏羲能够追上自己,就可以成婚。结果,伏羲始终追不上女娲,一只乌龟教伏羲从山的另一面沿著相反的方向追赶,女娲没有防备,果然一下子被伏羲抱在怀里;这下两人只好成婚,这个就是中国最早的婚礼仪式了。
汉代以后,凡男女婚姻,均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出自《孟子.滕文公下》)。而所谓“媒”,则指谋合二姓之义;妁,则指斟酌二姓之义。或谓男曰媒,女曰妁。媒人遂成为男女婚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中间人。如乐府民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母白媒人,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大约到了唐代,民间神话中又出现了专司婚姻之神——月下老人。据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记载:韦固少年时,有天夜晚在宋城的旅馆中遇到一位老人,坐在月光下,翻看着一本书,韦固感觉到很奇怪于是问他为什么坐在这里看书,老人回答说这是“鸳鸯谱”——天下人的婚书。老人又告诉他远处那个卖菜老妪的女儿,现在才三岁,正是他十四年后老婆。韦固嫌其年幼鄙陋,派人刺伤。过了十几年后结婚时,发觉妻子正是当年的那个卖菜老妪的女儿,她的眉上留有疤痕。宋城的县宰知道这件事后,把那间客栈定名为“定婚店”。牵红线的老人,从此就被称为“月下老人”。
旧时结婚仪礼,从古代“六礼”(这六礼依次是: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迎亲)演变而来。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通过夏、商、周三代,尤其是通过周代,基本上建立与固定下来,而到了秦、汉时期,则有进一步的发展。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礼自古代起就是一个严肃而重要的话题。与之相对应的,也形成了一整套与婚礼相关的文化。
在中国古代,想要结婚也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两人若想要结婚,也会有很多的条件与限制,首先先简单的介绍古代结婚的顺序吧。在古代,若你想要结婚的话,你的先满足一个点,那就是年龄。虽然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上看到在古时候很多人还没生下来就被“指腹为婚”或者被家中的长辈定位“娃娃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结婚了。古代对结婚年龄也是有着一定的限制,但各朝代的结婚年龄也是并不相同,总而来说古代结婚年龄虽说比我们现当下的结婚年龄要小很多,但是当我们考虑到在这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生活的年龄越来越长也是不难理解的。
那究竟在古代什么样年龄才可以结婚呢?接下来我们将来了解一番。在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念jī),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何为“五算?”,“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其实,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规定。《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汉书.上官皇后传》中甚至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但一般都是在20岁前后。
当你通过第一大关即年龄符合法定结婚年龄之后,这时如果你想结婚的话那么你就可以提亲了,这我们就要经历的也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如果长辈认为你们两个门当户对,这时就可以互换“庚贴”(年龄、生辰八字),将之压于灶君神像前净茶杯底,以测神意。如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饭菜馊气、家人吵嘴、猫狗不安等“异常”情况,则请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相尅,待认为周全后才能议亲。
而在这提亲之中,古代更是有着诸多限制,比如同姓不婚。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这始于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的规定。而在春秋时期,人们认为同姓婚会造成后代畸形及不育,但同姓婚配仍在贵族中时有发生。战国后,以氏为姓,汉代以后,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明、清时地域更大,人口众多,早成为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原先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故《明律例》与《清律例》均分同姓、同宗为二,中表面规定两者皆禁止通婚,实际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结婚。清末册律,将同姓不婚与亲属不婚合并,只禁止同宗结婚。
而你通过了提亲、长辈同意之后,别着急,接下来还有第二个环节,那就是定亲。定亲按照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送聘礼,聘礼这件事在古代可是很讲究的。定亲前议亲,议亲始议“小礼”,在买卖婚姻年代均讨价还价。一般“四洋红”或“六洋红”(即绸缎衣料四至六件),金戒子两只、金耳环一副;除了金器之外还有食品,个数“六十四”,即油包64只、麻饼64只等。定亲后,男方将上述礼品用杠箱抬到女方家中。然而你认为这就好了吗?不,还没好,这时的女方也要回礼,女方回礼多为闺女自做的绣品。在此过程中,男方还要送“过书”,俗称“红绿书纸”(纸张两层外红内绿),女方也要送“回贴”认可,俗称“文定”。故旧时常有夫妻吵嘴时,妻子常说我可是有“红绿书纸”以此来抑制丈夫的趣事。
当你通过了提亲、定亲之后,那么在这里首先要恭喜你,你离结婚的步伐只有一步之遥,但是,这一步之遥也并非是很容易通过,结婚你首先要挑个黄道吉日,选个好日子。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故而得名。因为阴阳五行、神道设教的观念里,女子属阴,黄昏是“阳往而阴来”,婚礼的一切都合着迎阴气入家的含义。
除此之外,你还要置办婚礼用具,烘炉茶壶在婚礼现场摆着泡茶用品,一个巨大的烘炉和茶壶,按照闽台婚俗,新人跨烘炉有兴旺之意。这时用来告诫新人们,两人成长背景不同,差距不小,但在婚姻生活中,要牢记互敬互让,相互包容。此外还有八卦米筛,当迎娶新娘到家门口时,需要一个画有八卦图案的米筛将新娘的头部罩住,然后才进家,寓意平安吉祥。同样,这八卦米筛也是有着奇特的来源,相传从前闽南一片荒凉,土匪骚扰百姓,常发生迎娶的花轿被抢或新娘被乱箭射中负伤之事。唐陈元光率军来漳州开发后,百姓请求保护,此事传到京城,开国功臣程咬金想出一条妙计来:命军士用一面盾牌挂在花轿前,可保安全无恙。此举果然奏效,众乡亲就把盾牌当成新娘的保护伞和护身符。后来,百姓改用跟盾牌相似的农家米筛代替,还在米筛上面画八卦吉祥图案,好像盾牌一样避邪护身。如今,一些地方用花雨伞替代八卦米筛,更为方便实用。
而当你把你一切事情都办妥了的话,那么这时就要准备迎接新娘了。那么我们的该到底怎么迎接新娘呢?这时,一顶红色的、象征着喜庆的花轿就开始出现了。在迎亲日那天,伙计们抬着花轿出门,并且要以糕点供“轿神”,在前往新娘家的过程中要放铳、放炮仗,且用大红灯笼开路,沿途吹吹打打,一路的喜悦之情洒满整一条路。等到新娘家门口,如果你以为你能马上接到新娘回去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新娘在上轿前,要经过男方喜娘三次催妆,新娘要佯作不愿出嫁的样子,懒于梳妆(当然其中也有对封建婚姻确实不愿者),而后新娘坐娘腿上,娘为女儿喂上轿饭,寓意不要忘记哺育之恩。经过了漫长的等待之后,新郎才能将新娘抬回家中,抱得美人归。
在结婚之后的前几天,新郎新娘还要经历过一些繁冗的礼节。古代对刚入门新妇的姿态也很有讲究。据《吕氏春秋》记载:“惠子出,白圭(bái guī)告人曰:‘人有新娶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所谓“安矜烟视媚行( yān shì mèi xíng)”,尚秉和注曰:“安矜烟视媚行,形容新妇之状态,可谓入微矣。然可意会,难以言诠。安者,从容;矜者,谨慎;烟视者,眼波流动不直睨;媚行者,动止羞缩柔媚安徐也。是皆新妇初入门之状态,反是则失身份。”
由此可见,古代对于婚礼的重视已经到了极大的地步,每一个极小的细节都有被安排到,不得不说我国古代婚礼文化的高度发展,也是我国古代文化高度繁盛的一个方面展示。
经过了几天的生活之后,新娘新郎的生活才可以慢慢地平静下来,共同享受他们安静平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