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本期节目由小播芷秀录制,小编海虹撰稿,希望大家喜欢!
治天下
——读《论语译注》
文/海虹
小编最近对《论语译注》深有感悟,今天就借本期节目的播出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
孔子的主要思想在于“仁”。春秋时代重视“礼”,很少谈到“仁”,由此可见,把“仁”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确为第一人。
可以说“仁”贯穿整部《论语》,但是孔子之所以广泛的谈论“仁”,似是为了阐释“礼”。“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后(仁)乎?”,都是表明礼乐产生于仁义之后,没有仁义何来礼乐?这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礼之后仁而行,有了周礼的自然约束,然后仁政行之,在孔子这里,周礼从不可废。他认为那是一个国家的法度。
《论语》中多次讲“礼”,孔子对“周礼”极为赞赏和推行。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衰亡、新兴封建制兴起的“礼坏乐崩”的交替时代,诸侯兼并战争彻底摧毁了“天子—诸侯—大夫”的周礼统治秩序。
孔子本人眼见这些现象,痛心疾首,他希望人们能够从各个方面复兴“周礼”。比如,《论语•八佾yì》中,孔子十分推崇周朝的礼仪制度,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泰伯》中,孔子认为礼仪使人能够立足社会,“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回答颜渊如何治理国家时,这样说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lù,服周之冕,乐yuè则韶舞”;《论语•颜渊》中谈到政治时则说:“道之以刑,齐之以刑,民免而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恪”。这些都可以看出孔子对周礼的维护态度。
那么何为“仁”呢?《论语》中“仁”出现多次,并且对“仁”也是各种解释: “克己复礼为仁”、“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刚、毅、木、讷近于仁”、“巧言令色,鲜矣仁”等等。
小编认为,孔子所谓的“仁”最根本在于“忠恕”二字,孔子在《论语•雍也》中对“忠”解释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论语•卫灵公》中解释“恕”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二者可被视为“仁”之根本。
但我们必须确定的是,孔子所说的“仁”是为了阐释“礼”,要求恢复“周礼”是“仁”的最终目的。所以仁是道,而礼是终极。
孔子的“仁”依旧是当代以至千秋万代都不可丢弃的社会道德观,孔子从品德上主张“仁、义、礼、智、信”。这短短的五个字中包罗万象,枝叶庞杂,融入的是他的道德、教育、治国等的思想精华,其足以囊括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孔夫子一生,以其笃信的精神内核贯穿始终。对人对事,对内对外,无不彰显出其坚毅豁达的儒家气度,也使千百年来的中华文明熠熠生辉,华夏民族之道光明正大。可以说,儒教,其实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信仰。
“半部论语治天下”,更是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