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本期节目由小播瑾瑶录制,小编李琦撰稿,希望大家喜欢!欢迎留言哦~打油诗李琦/文 如今社会上刮起了一股“国学热”,许多人开始学古人作诗。但大多数人模仿古人做出的诗却非严格意义上的律诗,而是打油诗。提到这,就有人会笑了,好歹打油诗是现在人的特色嘛。其实非也,谈起打油诗的历史,远远可以追溯到唐朝。打油诗亦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只不过那些风雅的律诗是来自知识阶层,流传于高堂;而打油诗是来自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底层人民,流传于普通百姓之中。 今天,小播就为大家扒一扒有关打油诗的轶事。 打油诗,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它的创造者却是一个农民,但他的名字被人们记住了,他叫张打油。没错,打油诗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张打油的文化素质虽然不高,但他拥有一颗对文学孜孜不倦的心。他喜欢作诗,但却与李白、杜甫的诗明显不同。但这不同,是指诗的用语不同,打油诗的用语不是使用一些高雅晦涩的字词来完成,而是用语俚俗。因此,“打油诗”一词据说是张打油出于自嘲而造的。 打油诗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zè]韵律,口口相传,然而却不是没有内涵的。相反,这种通俗的诗想要写好难度十分大。张打油作为打油诗的祖师爷,所作的诗堪称一绝。 一日,雪下得非常大,天地一片白。有人就让好作诗的张打油作一首有关雪的诗。张打油便答应了,诗名《咏雪》。听到这个名字,大家下意识想到李白杜甫。这首诗现如今大家都听过的,名气的的确确不小于李白杜甫的诗。这首流芳千古的打油诗诗云:“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如何?这就是一首打油诗。这可是一首文化含量相当高的打油诗,全诗没有哪一个字是大家不懂的,他们连在一起,大家也都懂。然而,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这不是一首想写就写的打油诗,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张打油的学识真的不高,但他却是拥有一双欣赏世界的美的眼睛,生活给予了他经验,而他内化为自己的文化内涵,于是,他发现诗的新世界:原来诗也可以这样写。诗从此不再是上层人的专利,而是天下人皆可以参与的创作。 打油诗,从此发展壮大,并成为下层人民吐槽生活、发泄情绪的方式。 宋代时期,广东有一为夫送饭的老妇,是个地道的乡巴佬。苏东坡便用诗挑逗戏弄,诗云:“蓬发星星两乳乌,朝朝送饭去寻夫。”苏东坡谁呀?大文豪啊!咏诗来欺负一个没读过书的老妇,只得认栽罢了。但这时,打油诗已经盛行。此老妇开口就是一打油诗:“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否朝廷贬汝无?”这诗直插苏东坡心窝,受到了一万点伤害。当时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谪贬广东后,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显然,老妇人这两句打油诗是针对苏东坡的人生坎坷的,它揭了苏东坡的老底、疮疤,戳到了他的痛处,反击得很漂亮啊!劳苦大众从此有了反击来自文人的调戏的绝招。于是,打油诗更加盛行于世。 打油诗甚至强大到影响了洞房花烛。 清代有个新嫁娘,众宾客酒足饭饱之后,开始大闹新房,欢声笑语。直至深夜,还逼新娘吟诗一首,表达新婚之夜的感受。这真是强人所难。新娘无奈,终于张口一首:“谢天谢地谢诸君,我本无才哪会吟?曾记唐人诗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这一吟,非同小可,立刻产生轰动效应。众宾客哗然大笑,乐不可支,都说“好,好!”有的说:“新娘急了,时间宝贵!”说着乘欢而散。这首打油诗妙在末句,虽为引语,但此时此地,别有新意,个中奥妙,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当可神通而不可语达。打油诗成为了化解刁难的招数。 打油诗到了近代,更成为许多人的拿手好戏和取乐讽刺的工具,而且在内容和题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的思想、要求和愿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但打油诗的艺术风格没有改变。 连鲁迅先生也做过打油诗。1927年以后,蒋介石统一全国,但各路御用文人依然我行我素,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但实际上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各怀鬼胎。于是鲁迅先生写了四句《南京民谣》打油诗:“大家去谒[yè]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揭露国民党的内部摩擦,对他们伪装正经的行为进行辛辣的讽刺。格调幽默风趣,语言通俗,生动形象。 还有在解放战争后期,著名诗人袁水拍有一首《咏国民党纸币》的打油诗,也很有意思。诗云:“跑上茅屋去拉屎,忽然忘记带草纸,袋里掏出百万钞,擦擦屁股满合适。”这是对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幽默讽刺,反映国民党的经济危机和政治黑暗。语言风趣逗人,俚俗可笑。 到了五十年代,有一首《干部下乡》的民谣打油诗:“下乡背干粮,干活光脊梁。早上挑满缸,晚睡硬板床。”反映的是解放初期干部清正廉洁、以身作则、吃苦耐劳的精神。陈毅外长写了《咏原子弹》的打油诗:“你有原子弹,我有原子弹,大家都有弹,协议不放弹。”这是针对美国的核垄断、核讹诈和核威胁的,表明中国政府的态度和立场。七十年代“文革”动乱,许世友将军写了《莫猖狂》打油诗:“娘们秀才莫猖狂,三落三起理应当。谁敢杀我诸葛亮,老子还他三百枪。”箭头直指江青反党集团,表示坚决要保护邓小平同志的决心。1974年,文化名人夏衍在狱中,模仿清代《剃头》诗写了《整人》诗:“闻道人须整,而今尽整人。有人皆可整,不整不成人。整自由他整,人还是我人。试看整人者,人亦整其人。反映了作者处逆境而达观、洒脱的心态;同时说明这些蓄意“整人者”绝没有好下场,觉醒了的人们也将“整其人”,叫他们永世不得翻身。“文革”之后,大文豪郭沫若在悼念被迫害致死的阿英同志时,写了《咏臭老九》的打油诗:“你是‘臭老九’,我是‘臭老九’。两个‘臭老九’,天长又地久。”发泄了对“四人帮”残害知识分子的愤懑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进,到了21世纪。现如今的打油诗主体是90后。90后的思想与理念与老一辈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虽然社会上不乏对90后的批评,但90后的社会价值也渐渐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越来越多的90后新秀登上了各个舞台,充分体现了90后的价值。在打油诗这方面,90后在前辈创作的基础上推陈出新。90后写手叶苏阳的打油诗《考试》:“天气灰蒙,心情沉重。只缘何故?考试缘故。考试即到,吵吵闹闹。考试中途,答案飞舞。考试最后,争先恐后。交了试卷,得了自由。此为考试?此乃抄试!” 你看,打油诗是多么的贴近咱们的日常生活啊!也正由于打油诗的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对事物入木三分的特点,至今仍生机勃勃。这也是古诗没落的今天,我们还能发扬诗的一个部分。 打油诗是一位普通农民的杰作。张打油和万千劳苦大众一样活着,但使他别于万千人,流传千古的区别在于他对于生活有着自己的感悟。他热爱作诗,即便先天不足,没能拥有高深的学识,但他仍爱着,把诗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他没有为诗放弃过自己该做的本分,他只是把自己的灵魂交给了诗,把自己的感悟作为自己这用心爱着的爱好的养分。本是难以发芽的种子,张打油以自己的生命耐心浇溉,终于,种子的那一缕生机迸发,发芽,抽枝,成为参天大树。打油诗问世,估计连这个朴实的农民也想不到这个自嘲的诗体对后世影响竟如此之深。 听了这期的文化漫步,不知大家是否有所感悟?生活是梦想的养分,而实现梦想,在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