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多乞巧,穿尽红丝千万条

七夕多乞巧,穿尽红丝千万条

2017-08-21    07'00''

主播: 程姑娘&小马哥

17 0

介绍:
七夕多乞巧,穿尽红丝几万条  《大戴礼·夏小正》有记载 : 七月初昏,织女正东而向。 在当时的七月黄昏,织女星正好升上一年中的最高点,也在人们的头顶上清晰可见。而织女星旁两颗较暗的星星位置,正好形成一个朝东方开口的样子,朝东方望去,正好可见牛郎星。 正是这一天文现象,衍生出一段凄美的爱情传说。 白居易有诗名 《七夕》。 诗中云:“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每逢农历七月初七,便是传说中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一凄美的爱情故事为每年的七夕增添了不少浪漫与神秘的色彩。 其实,七夕在古代可是单身女子们最期待的节日! 那时候未出阁的姑娘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算是春节走亲访友都要家中男子出面,女孩子则根本没什么出门的机会。 到了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可就不一样了,女孩子们可以着盛装,大大方方地走出去与姐妹们聚会、玩耍。 那时的七夕被叫做“乞巧节”,节日里,少女们还有各种小型游艺活动来祈求自己的巧慧:  喜 蛛 应 巧   这种乞巧方式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古时候,人们把一种小型蜘蛛称为喜子或果子,蜘蛛结网似勤劳的女子织布。七夕当天,女子把一种小型蜘蛛放在瓜果上(或盒子中),以其织网疏密或圆正为巧拙之标准。  投 针 验 巧   投针验巧,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时才盛行的节俗。 七夕正午,女子们把刺绣用的针投入水碗中,当针附在水面上时,观察针投射在水底的影子。若影子散如花影、云影、兽影,则证明女子聪慧灵巧,如果影子是直直的一条线,或粗或细,都代表了女子笨拙。 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吃 巧 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 除此之外,少女、少妇们还会在七夕节当天染指甲、沐发、拜织女、拜魁星、供奉“磨喝乐”,相比起现在的吃饭、逛街、看电影,古时候的习俗则更加风雅,多样。 如今的七夕,少女们不需再穿针、捉蜘蛛祈求巧慧。缝补刺绣离我们越来越遥远。 在知识当道的信息时代,不如练得一手好字,写得一手好文章,才称得上是心灵手巧,蕙质兰心。
上一期: 恋爱中的牧羊人
下一期: 葬花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