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掉四颗种子,人生更加丰盛》

《丢掉四颗种子,人生更加丰盛》

2022-06-30    08'13''

主播: L卫华

99 0

介绍:
: 有人曾说:“人生如播种。种下好种子,结出好果实;种下坏种子,结出坏果实。看到手里的好种子一日日增加,坏种子一日日减少,踏实感莫过于此。” 那么,如何增加好种子、减少坏种子呢? 《素书》给了我们答案。今天,为大家分享《素书》中的四句话,丢掉四颗坏种子,避免“祸、殃、凶、耗”,人生行稳致远。 种子一 以言取怨 《素书》有言:“以言取怨者祸。”这就是在告诉我们,种下“以言取怨”的种子,就必然收到“招来灾祸”的结果。 何为“以言取怨”?就是在言语上不注意,讲一些过头的话、满格的话,或是伤害他人人格的话,因此跟他人结怨,这就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话讲出来的时候,或许只是一时口快,可是对于听者而言,他心里可能就留下一个深深的烙痕,甚至一辈子都忘不掉。更有甚者,还会想方设法予以报复。 所以有些时候,一句话就足以葬送我们的事业,这就是祸从口出。 尤其是对于企业管理者、经营者来说,就是四个字,“括囊无咎”。越有话语权,越是要“括囊”,管好自己的嘴巴,就像紧紧地扎住一只口袋那样。不要以言语伤着别人,伤着别人就是在伤着自己。  种子二 好众辱人 《素书》讲:“好众辱人者殃。”意思是说,喜欢当众侮辱和责备别人的人,必然遭受怨恨,蒙受灾殃。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声震天下的秦国宰相范雎,在他一穷二白、默默无闻时,曾经在魏国做事。魏国宰相魏齐,认为范雎是个出卖国家的小人,就命令手下当众用板子、荆条抽打他,打断了他的肋骨。范雎假装死去,魏齐就派人用席子把他卷了卷,丢到了茅厕里。 范雎遭受了巨大的屈辱,于是逃到秦国,沉淀了一年多时间,向秦昭襄王提出“远交近攻”的谋略,一鸣惊人。 后来,范雎成为秦国宰相,向魏齐复仇。魏齐心惊胆战,到处逃亡,最终走投无路,自刎而亡。 当众侮辱他人,表面上看,是通过贬低他人彰显了自己的正直,事实恰恰相反。乐于辱人之心,是一颗傲慢、粗糙的心,这样的心,必定为自己种下不好的行为作用之因,最终收获不好的反作用之果。 阳明先生说:“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仁人君子,在起心动念上尚且不忍心看低他人,何况是当众辱人呢? 种子三 慢其所敬 “慢其所敬者凶”,意思是,对于那些自己过去很尊重的人,现在渐渐怠慢了,这是一件凶险的事情。 南怀瑾先生对此评论说:“昔所敬者,而今慢之,乃其意已怠,其志已堕。”一份怠慢,证明一个人曾经的雄心大志已经懈怠了,做事业的意志也衰退了。这样的人,是否还值得追随呢?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汉朝有位名士叫穆生,他的名声传到楚王耳朵里,楚王非常恭敬地请他辅佐自己。穆生不喝酒,楚王和他对饮的时候,就特意给他准备果汁,以示敬意。 数年后,楚王心气衰颓,耽于酒色,不想治理朝政了,再召见穆生的时候,也没再准备果汁。 穆生叹息说:“果汁没有了,王的意志懈怠了,君子应该见机行事,不走还等什么呢?”离开了楚王。没过多久,七国之乱爆发,楚国参与其中,不到三个月,就被周亚夫率军平定了。 “慢其所敬者凶”,一颗怠慢的心,时时处处都在给自己的事业减分。《易经》中,唯有谦卦是六爻皆吉。始终保持谦虚,这是事业长青的底色。  种子四 名不胜实 《素书》讲:“名不胜实者耗。”假如一个人的能力与他的名气不相符,名不副实,结果就会为名所累,最后害人害己。 孔子讲过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有人认为这话的意思是,君子担心到离世时还没有足够大的名气。而阳明先生却说: “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之意。实不称名,生犹可补,没则无及矣。” 君子担忧的,不是名声不够大,而是自己的本领与名声不相称啊!孟子讲“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就是说,如果声望名誉超过了实际情形,君子就会以此为羞耻。 倘若名不副实,自己活着的时候还可以弥补,离世就没有办法了,这才是君子内心真真切切担忧的事情啊! 过高的虚名,过多的赞誉,都是在消耗、减损我们生命原有的能量。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讲,“着眼于贡献”。踏踏实实地奋斗,做出实质性贡献,这才是对自己的人生好! 以言取怨、好众辱人、慢其所敬、名不胜实……将这些不好的行为作用,从我们的生命中清除出去,我们就可以少走好多的弯路,进而避免“祸、殃、凶、耗”的行为作用之果。 其实,《素书》为我们阐述的,就是人世间最重大的一条真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老天爷,从不算错账。我们种下怎样的种子,就收获怎样的果实。但凡有不好的种子种下,条件成熟的时候,它一定会在我们意想不到的时间、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最终回馈到我们身上。 《素书》的132句忠告,每一句话,都是在向我们揭示人世间的规律。看清规律,才能依道而行;看清规律,我们的人生才能真正地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