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命重症高峰》

《博命重症高峰》

2023-01-13    05'31''

主播: L卫华

37 0

介绍:
博命重症高峰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一篇来自医院报道让人震惊,因为报道用了大量的细节,细节才有震撼力。 报道的题目叫“搏命重症高峰”,“搏命”,太形象了,刚刚过去的12月,“海量病人”冲进发热门诊,涌向急诊室,冲进重症病房,在这里搏命,很多人没有博成功。记者叫**,他描述了两家医院,一是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三甲医院,另一个是河北一家二级医院。 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急诊科、发热门诊、重症医学科,记录医院危重症患者收治情况 北京这家医院,大爆发后急诊科日常接待量,突然从100人涨到四五百,最多时到640位,翻了五倍。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就以一个餐馆为例吧,桌子、服务员、厨师的人数是固定的,平时每个晚上接待100人是刚好的,突然来了500个客人,会出现什么情况?肯定要排队,是吗?但在餐馆排队,最多是饿过了劲,有可能排啊排,快到你了,餐馆给你说,对不起,我们的食材用完了。怎么办?去别的餐馆?但别的餐馆也是同样的情况,怎么办?要么就饿一顿吧,反正饿一顿也不会把人饿坏了。但急诊室和餐馆不一样啊。让危重症病人排长队,是真的要死人的。怎么办呢? 北京这家医院急诊室的医生尽量收治病人,没有床,就放把椅子当床。但床位不是最棘手的,最棘手的是氧气管道的接口不够用。有时要两个病人用一个接口,你吸一口、我吸一口,能想象这个画面吧? 还有,还有更棘手的,就是医生、护士也会感染。一边病人越来越多,一边是医生护士,跟堵枪眼一样,上来一个、撂倒一个。怎么呢?医生只能坚持,好在他们是医生,比大多数人更了解病情的轻重。所以很多医生都是发着烧、咳嗽着、哑着嗓子,忍着身体的各种酸痛坚持,实在不行才休息。河北的那家二级医院,也发生了同样的故事。 有一个词,叫做“快速过峰”,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什么叫“快速过峰”?就是在极端的时间里,洪水以最高的水位通过河道。这其中的一部分就涌向了发热门诊和急诊科,发热门诊和急诊科很像是一道水坝,通过这个水坝,一部分拿来药回家了,还有一部分去了哪里呢?没错,去了重症科。 中国防疫政策改变后,最危险最需要保护的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但是,不可避免的,一定是大量老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潮水一样涌向重症科室,受冲击最大的依然是人手。 北京这家医院重症医学科的ICU,27个护士三班倒,极限是照顾18个病人,一个护士照顾俩病人。而正常情况,应该是三个护士照顾一个病人,护士的工作量相当于正常时的五六倍。你可能要问了,为什么不加人呢? 对不起,没有人,ICU的护士和医生一样、要经过很多的学习和经验积累才能胜任这个岗位的工作,不是所有的护士拉过来,就能做ICU的护士。那能不能像从外地调快递小哥支援北京那样,从其他省市调医生和护士?对不起,因为是快速过峰,从北上广深这些城市到各省省会、再到二三级城市,到处都是战场,哪里都缺人。 所以,“搏命重症高峰”,不仅病人在搏命,医生、护士们也在搏命。所以,受访医生说,所谓医疗挤兑,最严重的是人手的挤兑。疫情就像“海啸”,被采访的医生说,原以为来个5米高的大浪,就很难对付,没想到是50米~不,是500米。采访的医生说,他们最难过的是无能为力。
上一期: 《博命重症高峰》
下一期: 《增广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