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知王阳明,知道已不再少年

年少不知王阳明,知道已不再少年

2018-01-10    23'52''

主播: 大风●古老的龙舞

254 10

介绍:
年少不知王阳明,知道已不再少年 天若有情天亦老 明宪宗成化十八年,一孩童跟随祖父王伦一同前往京师,祖孙二人途径镇江金山寺时,一帮文人听说状元之父来了,遂设宴款待,想见识一下王伦之学。王伦冥思苦想,吭哧半天,就是琢磨不出一首好诗来,尴尬之际,11岁的孙子站了起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此诗一出,震撼全场。 众人震惊之余,便想:“肯定是王伦早已作好,然后故意作不上来,让孙子出来装个逼。” 看客们见窗外月色皎洁, 便让这孩童以“蔽月山房”为题再赋一首,孩童略微沉思后,昂首吟诵: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阔。” 慑于其诗之境界气魄,众人齐声服。 此诗的作者正是王阳明,时年刚好为10岁。 想来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该扔。在我们芸芸众生还在为小学考试而努力的时候,王同学已经成为了当时的神童,并多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王同学你这么牛逼,咋不上天呢?  看来是时候亮出他的家世了。明成化八年,王阳明出生在一个名门望家+牛人世家。老祖宗甚至可以追溯到晋朝的王羲之了。 爷爷王伦,品行高雅,喜爱读书,富有同情心,尤爱竹,颇有魏晋名士风度,受时人敬仰。 父亲王华更是牛的不得了,成化十七年中了状元。你要知道明朝考状元是多么不易,绝对是渊博知识+颜值爆表才能通过皇帝的选拔。 岳父诸介庵,是父亲王华的的至交好友,时任布政司参议,正四品,〈老诸倒是很会相女婿呀,眼神过硬〉。 爷爷父亲本来就很牛了,但王阳明更牛,受家人的影响,王阳明彻底的把牛人基因发挥到极致。 5岁就能背诵祖父时常朗读的文章。 11岁便能作出“人眼大如天”气势恢宏,耐人寻味的诗句来,真是相当不凡,牛的让人喝彩。 上私塾时和先生同窗讨论何为人生第一等大事,而小小年纪的他却是把“做圣贤”视为人生第一等大事。私塾先生当然是翻了个白眼给王同学,意思是你做梦去吧!〈这事先生还告诉了王同学的老爹,老爹听到以为儿子发神经,直接给了王同学一巴掌〉 小小年纪就对《孙子兵法》感兴趣,还特别爱玩军事游戏,每次和别人摆兵阵,都能立刻想出制敌之策,杀的对手也是很无奈。 十五岁时,就在边塞之行任性了一次,竟然和鞑靼人大战几个回合,并且还伤了这两个鞑靼人。看来我们的王同学不仅文笔过硬,武力值也是杠杠的。  都说出名要趁早,王同学简直就是我们的偶像啊,他很好的诠释了这句话,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十几岁就已经达到了别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 当然,根据历史导演的安排总是要对身担大任的人以更多的考验和磨练的,所以,王阳明的前进之路,格外崎岖。 二十一岁的王阳明得到了参加会试的资格,不幸的是王阳明落榜了。三年后,第二次参加会试,再次落榜。阳明同学很尴尬,偏偏这时一些人说他“此子若中第,目中不会有我辈矣”。第三次参加会试,功夫不负有心人,王阳明终于上榜了,中了进士,授了官职。在之后的督造威宁王坟墓中,他用“什伍之法”高效完成了任务。后来又主持了山东乡试,并由此写下了《山东乡试录序》,充分体现了他经世致用的观点。 可以说老天给了他一把好牌,家世好,才华高,而且他这牌打的也不错。当然,历史导演还是不肯让他舒舒服服的,这不又要来虐虐他。 弘冶十八年,皇太子朱厚照继承了皇位,新皇帝明武宗是个爱折腾的主,生性好动活泼。有事没事就喜欢和太监们舞枪弄棒,或者怼怼文官,给文官们穿穿小鞋,这可把文官们坑苦了,简直是气的要吐血啊,咋就遇上这尊大佬呢!更坑爹的是刘瑾这个死太监仗着皇帝的宠信更会来事,你说刘太监是个好人也就算了,可他偏偏是个大坏蛋,而且还是坏到了骨子里,朝廷也被他弄的乌烟瘴气。 阳明同志实在看不下去了,上了一道《乞侑言官去权奸以彰圣德疏》奏折,这奏折写的很有水平,用词考究,充分体现了他的智商和情商。很含蓄的表达了刘瑾是个老流氓,奸诈小人。谁知一送上去,就被刘瑾拦截。然后,王阳明就去吃牢饭了,之后被贬到龙场当一个没有品位的驿丞。尽管这样,刘瑾仍不想放过王阳明,他暗中派人尾随王阳明,准备在其赴任途中将他害死。阳明同志一看,他娘的,这死太监还真是惹不起。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阳明同志当然也不是蠢货,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把衣物留在钱塘江边,留下遗诗:“百年臣子悲何极,夜夜江涛泣子胥。”制造了一幕投水自杀的假象。追杀者方就此“掉头而去”。这计谋用的是高明,太高明了!  贵州龙场驿,荆棘丛生、人烟稀少,王阳明只好栖居山洞,亲手种粮种菜。经此一役,他对功名利禄不再挂怀。惟有一心悟道,寻做圣人。 他凿了一副石椁,日夜沉默端坐中, 自誓:“吾惟俟命而巳!”, 一天深夜,一声大笑破空而出, 打破了夜间山谷的宁静。 王阳明从山洞狂奔而出, 大呼:“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正德四年,王阳明结束了自己的被贬生涯,此后,竟仕途得意,步步高升。十一年,被任命为赣汀漳御史巡抚。为什么要让他做这个官呢?因为当时兵部主事的王琼看上了他的能力。当时南方地区盛产土匪,不过也正好发挥了王阳明的军事才能。 别看阳明同志是个读书人,读书人一旦认真起来,绝对是比你想象中可怕。阳明同志通过实地调查,得知了这里的大概情况。在打土匪中,阳明同志修炼的腹黑学也真是“出神入化”了。他多次布局,声东击西,暗度陈仓,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平定了土匪。后来阳明同志受命去广西平叛土匪,那里的土匪一听到是王阳明要来剿灭他们,吓得直接是两手一摊,默念这仗打个屁啊,还是赶紧投降回家种田保命要紧。结果,没费一兵一卒,就收服了土匪。此事一传朝廷,就震动了整个朝野。  正德十四年,南昌宁王朱宸濠举兵叛乱。当时王阳明手上无兵,就决定发动心战迫使宁王蹲在南昌不动。又相继弄了空城计,反间计,调虎离山之计,攻心计一举拿下了宁王。短短一个月,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叛乱就这样在王阳明的谈笑之间灰飞烟灭。会诗文,懂军事,晓政治,还是个哲学家,宁王朱宸濠栽到阳明同志的手里也是无话可说。估计老朱心里会想:卧槽,这什么世道啊,我这皇帝梦就要成功了,老天你给我整个王阳明来,是啥意思,真是他娘的造孽啊! 南方盗匪和宁王之乱平定后,王阳明悟得“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道理,又加上难得的空闲时间,便开始讲学,传授“知行合一,明心见性”的心学理论。在这几十年的人生生涯里,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要成为圣人的决心。他“格竹”求圣,发现朱熹的理学存在问题,于是就自己去思考领悟,另辟蹊径。终于完成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理论体系,从此,阳明心学体系就此大成。 嘉靖七年十一月, 王阳明从一个美梦中醒来, 问弟子周积:“到哪里了?” 周积回答:“青龙铺。” 王阳明问:“到南康还有多远?” 周积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说:“恐怕来不及了。” 周积赶紧替他更换了衣冠, 然后流着泪问:“先生有何遗言?” 王守仁笑了笑,用手指向胸前, 留下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从此,一代圣人谢幕,带着一颗坦荡无私且宽大的心离去,他的心学也流传千古并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