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解读

《山海经》解读

2018-02-22    25'37''

主播: 蝶梦庄

501 2

介绍:
《山海经》 【关于作者】 本书时代久远,作者已经无法考证,只能大致推测为战国到秦汉之间的巫师。书里的神话传说不是个人的创造,而是上古先民集体的思维产物。它们产生在比本书更古老的岁月里,作者只是对当时仍然流传的神话做了记录。     【关于本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山海经》看作中国的第一本小说。《山海经》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早期阶段的一本经典。它是原始神话思维的产物,是一本讲述神秘知识的巫书。本书内容繁杂,可以看作上古巫术时代的百科全书,包括了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物、植物、矿产、医药等一切古老知识。同时,本书也是中国文学的奇幻想象之源,《西游记》《镜花缘》等一切涉及奇幻世界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渊源。     【核心内容】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古人在神话思维支配下,对世界的认识。人类理性发展成熟之前,上古先民用神话来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现象,把握自然力量。他们幻想出大量怪兽和神灵,作为自然力的象征;并且希望通过祭祀、预言等方法,趋利避害,掌控自然力。先民对陌生的远方怀有戒惧,把远方的族群看作异己的他者,因此把外国人想象成奇诡的外貌。但先民同时也把他们对美好乐土的向往寄托在海外,由此衍生出海外仙山的信仰。     一、上古先民怎样用神话的思维方式,来理解自然世界和自然力量? 我们把《山海经》里那些奇幻的记录叫做“神话”。神话不是文学作品,它是上古先民思考问题的方式。上古是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当时人的理性还没有发展成熟,所以先民使用直观、具体、形象的神话来认识世界。一旦人类学会使用理性来认识世界,神话的时代就结束了。 在上古时代,先民和自然界的关系远比现代人密切。他们经常要面对各种险恶的自然力量,所以难免会感到敬畏。反映在《山海经》里,比如《山经》记载了很多怪兽,作者常常郑重提示:某种怪兽会吃人。另一方面,先民也幻想使用某种方式来控制自然力,所以他们虚构出很多神灵,作为自然力的主宰者。 因为敬畏,也因为原始稚拙,无论怪兽还是神灵,形象都被塑造得相当怪异和狰狞。《山经》里的大多数怪兽,都是从普通动物变形而来的,变形方法是增加多余的肢体器官,或者糅合不同动物的特征,也有一些怪兽是人和动物的合体。 看到怪兽是一种征兆,可以预示吉凶。不过,《山海经》描述的是一个危险的世界,凶兽要比瑞兽更普遍。一种怪兽到底预示吉祥还是灾祸,有时也是不固定的。比如九尾狐在《山经》里面,明明是一种吃人的恶兽,可是到了后面的《海经》里,它却变成预示天下太平的瑞兽。之所以九尾狐能够改邪归正,可能是因为汉朝人喜欢把它和皇帝的后妃联系在一起。班固《白虎通义》说,狐狸有九条尾巴,就好像皇帝有九个妃子。 《山经》记载了很多怪兽的味道,还有它们各种大补的疗效。吃,是占有自然物的一种方式,而通过“吃”获得某种好处,也意味着征服和利用了自然。这是先民最迫切的愿望。 《山经》里的神,外貌都很古怪,很多神都是由不同种类的生物拼合在一起构成的。人形的神灵要么手里拿着两条蛇,要么把蛇像耳环一样戴在头上,所以有人称之为“操蛇之神”。大概古人把降服毒蛇当作征服自然力的象征。 神灵需要按照特定的方式祭祀。掌握关于祭祀的知识,就能处理好你和神灵之间的关系,进而处理好你和自然界的关系。随着神话时代的结束,这些知识失去作用,只留下审美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山海经》看作中国的第一本小说。 二、上古先民想象中的世界格局是什么结构?他们怎样看待中国周边的其它族群? 中国文化有安土重迁的特点,人们对遥远的异乡往往怀着一种本能的畏惧,生活在中国四周的各个族群就是先民眼里奇异而危险的陌生人。《山海经》建立了一个很有哲学意味的世界体系:世界的中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而围绕在四周的,则是各种“异人”的国度。 “异人”一般相貌诡异。在怪诞的描写背后,隐藏着古人的一种身份认同原则。《海经》对“我们”和“他们”做了非常明确的区分:只有生活在中华的人群,才可以被“我们”接受,当作同类;而生活在四周的人群,则是受到排斥的异己力量。根据这种认识,《海经》设计了周边族群的形象。大体上,距离越遥远,那些人群的形貌就越怪诞。 为了营造怪诞感,《海经》对外国人的相貌做了种种变形。变形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给人类增添某些动物的特征;二是是减少某些身体器官,或者增加多余的器官;三是放大或者缩小,也就是大人国和小人国。 《海经》判断“我们”和“他们”的标准,是距离远近,而不是其他因素,比如血缘关系。很多海外异人和我们一样,也是炎黄子孙,只因为生活在远方,就被异化成奇形怪状,甚至半人半兽的模样。 先民同时也把他们对天堂乐土的向往寄托在海外,由此衍生出海外仙山的信仰。《海经》描写的某些海外国度,已经大致具备仙境的雏形。那里的居民,也像仙人一样拥有超乎寻常的寿命,或者干脆就是长生不老。《山海经》认为,海外有很多延长寿命的宝物,比如掌握在巫师手里的不死药、生长在昆仑附近的不死树等等。一些海外异人还拥有飞天等令人向往的奇特本领,比如著名的奇肱国飞车。 《山海经》讲述的这些“远国异人”,在古人看来却是真实的世界图景。直到明朝末年,也就是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的时代,社会上流传的各种世界地图,还是参考《山海经》来绘制的。在很多明代地图上,大海中既有真实存在的岛国,比如日本,也有来自《山海经》的奇幻国度。甚至明代很多通俗小说,还有意无意地将日本国和小人国相混淆。     【本书金句】 1. 如果把《山经》描述的神话世界总结成一句话,那就是“高山大河有怪物”。上古是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当时人的理性还没有发展成熟,所以先民使用直观、具体、形象的神话来认识世界。一旦人类学会使用理性来认识世界,神话的时代就结束了。 2. 看到怪兽是一种征兆,可以预示吉凶。古人希望通过掌握这些关于怪兽的知识,来把握自然界,趋利避害。不过,一种怪兽到底预示吉祥还是灾祸,会受到文化的影响,有时也是不固定的。 3. 大家经常开玩笑,说中国人什么都敢吃。就连怪兽,也在我们的食谱上。吃,是占有自然物的一种方式,而通过“吃”获得某种好处,也意味着征服和利用了自然。这是先民最迫切的愿望。 4. 这本书建立了一个很有哲学意味的世界体系:世界的中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而围绕在四周的,则是各种“异人”的国度。只有生活在中华的人群,才可以被“我们”接受,当作同类;而生活在四周的人群,则是受到排斥的异己力量。根据这种认识,《海经》设计了周边族群的形象。大体上,距离越遥远,那些人群的形貌就越怪诞。 5. 判断“我们”和“他们”的标准,是距离远近,而不是其他东西,比如血缘关系。很多海外异人和我们一样,也是炎黄子孙,只因为生活在远方,就被异化成奇形怪状,甚至半人半兽的模样。在奇幻世界里,人和动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线。这个世界可以说是人鬼混杂、人兽混淆。 6. 上古先民跟我们小时候一样,也曾经幻想过神秘的远方。在遥远的没有人去过的地方,有神奇的宝藏、神奇的动物、神奇的人和神灵。这种向往发展到后世,就衍生出道教宣扬的“海外仙山”。《海经》描写的某些海外国度,已经大致具备仙境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