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王勃:天纵奇才亦天妒英才】

【人物志|王勃:天纵奇才亦天妒英才】

2023-02-05    04'54''

主播: 西华师范大学广播台

335 2

介绍:
王勃:天纵奇才亦天妒英才 本期主播:唐梓芯 文字编辑:孙彬 文稿审核:王竣 图片编辑:唐梓芯 背景音乐:Missing you——神思者 官方weibo:西华师范大学广播台 王勃始终坚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他的一生只有短短的26年,但是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人们常常感叹为何要让这名天才早早的退出历史舞台,却只道天妒英才罢了。 王勃,字子安,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与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王勃聪敏好学,六岁便能写文,下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就读秘书监颜师古《汉书注》,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贤的府文学。因为写作《斗鸡檄》,坐罪免官。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授虢州参军,因为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在上元三年八月,王勃探望父亲返回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他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释、道多种文化因子,继承了祖父王通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渴望功名,希望济世,虽然在宦海中几沉几浮,但最终难以割舍的依然还是何时济世和如何济世。就从人格精神来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远,勇于进取;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但同时又处事疏阔,缺少谋略。其次他还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视尘俗。 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具体来讲,送别诗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或优美静谧、隐约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江边月夜图,画面优美迷蒙,让人心醉;或重在抒发自我身世的悲切之感,如《别薛华》,整首诗并不着意抒写惜别之情,而是时时处处抒发对自己身世的悲切之感,哀伤之痛。相思诗则抒发了千里之外羁客的情感:思念家乡,怀念亲友,伤春感怀。园林山水诗既写景生动、锤炼精工,又诗境美好,充满生机。同时,在描写手法、诗境开拓等方面,又进行了新的尝试,并取得显著的艺术效果。远游山水诗不仅充分展现了奇险壮丽的入蜀途中风光,而且因倾注了郁积之气而尤显深沉悲凉,底蕴深厚。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滕王阁序》是词赋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阁诗》更是唐诗中的精品,世间再难求。滕王阁尽显风流后,王勃日夜兼程,到达岭南。他还来不及侍奉老父,还来不及承欢膝下,就在公元676年秋,于江上乘船时不幸溺海而亡,时年27岁。奈何江风劲,折杀少年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之下,埋葬了一个少年的梦。这一篇千古不朽的《滕王阁序》不仅是王勃与自己命运的和解,更是与自己的和解。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是他自己的无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是他的一生写照;“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则是他的信念。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愁满腹一方。但他是一个出色的人,让上天都为之嫉妒的人。 (本文部分摘自网络,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