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 | 萧红】

【人物志 | 萧红】

2024-09-01    07'41''

主播: 西华师范大学广播台

100 0

介绍:
hello~广播前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西华师范大学飞扬之广播台,我是主播舟晚听,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人物是,离经叛道的民国天才女作家——萧红。 萧红,本名张迺(nai)莹, 1911年6月1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父亲张廷举具有浓厚的封建思想,他重男轻女,对萧红冷漠且暴力。 此时有一束微弱地光照亮了她,那就是她的祖父张维祯。虽然相伴的时间并不长,但是祖父的关爱使她在寂寞的童年中找到了一丝慰藉。他经常会带萧红到后花园玩耍,还亲自教导萧红古诗,让她从小就打下了较好的文学基础。这份深厚的祖孙情谊对萧红匆匆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也多次提及这位慈祥的老人,而祖父带给她的温暖与美好,也是她一生都在追求的感觉。 中学之后,萧红想要继续深造学业,但父亲张廷举却暗地里为她包办了一门亲事,将她许配给呼兰县驻军邦统之子——汪恩甲。经过一番的斟酌,萧红最终选择了逃婚。于是年仅19岁的她,同表哥私奔前往北平,想要继续她的求学道路。但后来因为经济压力,表哥抛下她回到家族认错,而萧红则独自一人逃到哈尔滨。汪家长子汪厚甲对萧红的作为十分不满,主张替弟弟休妻,而汪恩甲得知萧红的举动之后,竟然顶住家族的压力前去哈尔滨寻找萧红,萧红最终同意与汪恩甲同居生活,之后不久她就发现自己有了身孕。然而当她怀孕七八个月时,汪恩甲却不负责地一走了之,只剩下她孤零零地一人被困在旅馆。迫不得已萧红只能登报寻求社会援助,在报社工作的萧军看到了此份报道,多次前来探望,恰逢哈尔滨正值洪涝时节,她便借此机会逃出旅馆,萧红把生下的孩子送人后就和萧军陷入了热恋。 受萧军启发,萧红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而后她结识了大文豪鲁迅,鲁迅对萧红也是一见如故,他给萧红指点创作,还自费帮她出版小说。1935年,24岁的萧红写下了《生死场》。萧红在书中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的绝大部分作家。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该作品一出版,就在文坛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强烈的反响,萧红从此一举成名。 但渐渐地,萧军开始嫉妒萧红的文学成就,他不仅和其他女子有染,甚至多次对萧红家暴,无奈之下,萧红只有提出分手。但分手时,萧红发现自己怀孕了。在这万念俱灰之际,萧红又遇到了一个男人——端木蕻良。端木蕻良与萧红是旧相识,他仰慕萧红的才华,不在乎萧红有孕在身,坚持要与她结婚。这种种作为,最终打动了萧红,婚后两人相敬如宾,但是因为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萧红患上了肺结核,当时正值日军大举进攻武汉,端木借口为萧红寻药,一人先逃走了,萧红生下夭折的孩子后,辗转来到香港,才回到丈夫身边,或许那一刻的她已经全然对感情失望了。萧红一边面对病魔,一边继续开始之前搁置下的《呼兰河传》的创作。小说以萧红自己的童年经历为背景,以自叙的方式进行叙述,描写了人生百态,用细腻的笔触和冷静的描写,展现出风建礼教社会之下力透纸背的荒凉,体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将对个体生命的关照与对传统社会的批判,人民的关爱与悲悯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发人们对封建社会与人性的深刻反思。是继鲁迅之后对国人的又一次深刻批评与剖析。全书都透露了“悲凉”两个字,她用轻快的语气演绎一个悲哀的时代中的一些悲哀的人们。全书处处都透露出了在那个时代下,人民生活的麻木与悲哀。 1942年萧红病情加重被送往医院,后因庸医误诊为喉瘤而错动喉管,手术致使她不能饮食,身体衰弱。1月19日夜里,她吃力地写下:“我一生最大的悲哀与痛苦,便是身为女人。”两天后,萧红病发去世,年仅31岁。 萧红孤独的来到这世间,最后又一人独自离去。她想要得到解脱,但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她渴望平淡的幸福,却始终都觅不到一位良人;她反叛封建社会,却只能借文字抨击吃人的礼教。多年来,许多人只借由萧红的绯闻诋毁她,却不愿于去观赏她细腻的文字,也不敢承认她在近代文学史上的造诣,我便又想起了她在《呼兰河传》中的一句话“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似,为什么如此悲凉?” 本期文字编辑舟晚听,文稿审核王世锟,陈禹航,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