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春列,启新程
哈喽,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西华师范大学飞扬之声广播台。我是主播盈盈,今天是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立春这个节气吧!
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日——5日交节。
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虽然立春后气温开始回升,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立春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进入了春天般的气候。立春时节,我国北方地区依然寒冷,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多变,可能会出现“倒春寒〞现象。而南方一些地区,气温相对较高,能较早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比如草木开始发芽,一些花卉(hui)提前开放等。
那么立春时节有什么物候现象呢?
一候东风解冻
立春节气前后,东风送暖。寒气渐散,大地开始解冻。
二候蛰虫始振
立春之后,暖意随着松动的土壤,流入了虫儿们蛰(zhe)伏的洞穴,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不过,此时它们大多还不会立刻爬出洞穴,而是在洞中微微活动身体,为后续的出洞做准备。
三候鱼陟负冰
水面的冰开始融化,鱼儿争先恐后地浮到水面,在尚未完全融化的冰块缝隙间游动,还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陟,zhi)
民间还有许多有关立春的谚语
如:“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打春冻人不冻水。”“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等等这些谚语都是人民群众的智慧总结,是宝贵的农业遗产。
立春还有四大传统习俗
1、迎春
迎春仪式历史悠久,可以追溯(su)到先秦时期。当时,人们己经开始重视立春这个节气,认为它标志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是一年农事活动的重要开端。在古代,迎春仪式通常由官府主持,场面盛大。官员们会身着礼服,率领百姓来到东郊的祭坛,祭坛上摆放着各种祭品,如五谷、肉类.美酒等,用于祭祀春神句芒(goumang,传说中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的神)。祭祀过程中,人们会燃香、跪拜,诵读祭文,表达对春神的崇敬和祈求。
2、打春
打春,又叫“鞭春牛”。旧时人们在立春岁始前一天用泥土做成春牛,立春日用红绿鞭抽打,因此该习俗活动称为“打春”。民间有在立春日举行“鞭打春牛”仪式迎立春,祈福五谷丰登。这一习俗起源较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现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打春的习俗,以此来祈求农业丰收和家庭幸福。
3、咬春
咬春是指在立春这一天,人们通过咬食春盘、春饼、春卷、萝卜等食品来迎接春天的到来。这一习俗寓意着“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象征着新的一年里,人们将克服困难,迎接新的生活。
4、踏春
立春后,春暖花开,人们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
踏春是中国民间在春天的郊游和散步活动,人们会结伴到郊外原野远足踏青,并进行各种游戏以及蹴鞠、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这一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
今天不仅仅是立春还是我们的大年初六,最后,各位听众朋友们,蛇年已经灵动地来到我们身边啦。想象一下,那灵动的小蛇正带着春天的气息和希望的种子,洒落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愿你在新的一年里,像小蛇一样机敏灵活,轻松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收获满满的惊喜和成功,让幸福的旋律时刻奏响在你耳边!
好了,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本期文字作者范楹盈,文稿审核王禹丁。感谢您收听本期的师大微语,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