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凉写就的华美女子
本期主播:章汉云
文字编辑:向清清
文稿审核:周彬
图片编辑:章汉云
背景音乐:半生缘(弦乐版)——群星
官方weibo:西华师范大学广播站
她生于上海
一生钟爱束身旗袍、流苏披肩
她系出名门
却宣称自己是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她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作品被傅雷评价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在她的一生中
不仅留下了很多经典小说故事
也留下了众多的妙语金句
她无需深入红尘,她的文字却早已通晓世事
提起张爱玲,相信,这定是一个不陌生的名字。她那传奇而又多舛的一生,优雅而又孤傲的背影,那扣人心弦的文字,成为了一代人心永不磨灭的经典。
1920年,是一个混乱又不平凡的年代。九月的一天,上海的一家庭院里,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张佩伦看着刚出生的孩子,给她起了一个名字——张煐。殊不知,许多年后,这个小女孩将以另一个名字享誉文学界
张爱玲幸福的童年时光是短暂的,母亲是一个新时代的女性,而父亲则有些迂腐。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而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
由于父亲和继母在家中吸鸦片以及生活奢华,所以张爱玲就跟随母亲住。在读黄氏小学时,她嫌自己的名字太土,母亲就随口改了个名字——张爱玲。
张爱玲虽然出生在显赫的家庭,但是这样的家庭背景带给她的,与其说是温暖,不如说是凉薄。1931年秋,母亲将11岁的张爱玲送入上海圣玛利亚女子中学后,再次出洋。家庭的不幸使得有家不能归的张爱玲几乎把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到学习和写作中。张爱玲就是从这时起,开始了她的天才之路。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作家,她一生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剧本评论,其中以小说成就最高。张爱玲的小说超越了她所处的时代。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人物塑造、叙事结构和语言技巧无不显现出个人的特色。她的一生书写了许多小说,而她的一生,本就是一部苍凉哀婉而精彩动人的巨著。文字之所以在她的笔下有了生命,是因为那就是她的人生。她的小说是经典,而她本人,更是一个时代的经典。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张爱玲有一句名言:“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她承受了无尽的盛名,然而也忍受了无数“虱子”的叮咬。 但正如她自己曾经写过: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面对生活投给她的一大堆难缠的“虱子”,她确实做到了顶天立地的坚持:坚持写作,也坚持活着。
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恰逢中国的团圆节日——“中秋节”。洛山机警署的侦探员古斯曼打开大学区一所公寓的大门时,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他以前无法设想的凄艳的图画:一位体态瘦小身着赭红色旗袍的华裔老太太,十分安详的躺在空旷的大厅中一张相当精美的地毯上。桌子上,有一叠铺开的稿子,有一只未合上的笔。古斯曼想不到,这个老太太就是风靡华文世界的杰出女作家张爱玲。
她在冷寂中死去,一举成名。与春风得意的几年光阴相比,漫长的青丝化白发的寂寥生涯。在她居住的公寓里,邻居只知道她是个少言寡语,孤身一人的中国老太太,没有人知道她就是被夏志清教授称赞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唯一一位能与鲁迅并列的天才女作家。”
如果说苍凉是女人脸上的雪白粉底,那么日常生活里一丁点平庸的快乐则是她脸颊上飞起的一抹红晕。张爱玲没有被绝望所吞噬,她停顿在街边热热闹闹的碰碰戏旁边,便不想走了。她撒手而去,带走的只有苍凉。从此,“苍凉”成了一个我们谁也挪不动的形容词;从此,都市里的爱情该找另一个词来代替。
她看透孤独
孤独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泥沼。
浮华褪尽,人比烟花寂寞。
我们都是寂寞惯了的人。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