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考试、面试、游戏、活动中常常会有以下类似的题目:
1、由于种种原因,你正面临着死亡。终期将至,时间只允许你再做最后十件事,你会做哪十件事,并排出先后顺序,然后写下你的遗嘱。
2、地球上发生了核战争,人类将要灭亡。但是一位科学家发明了一个特别的核保护装置。如果谁能进入其中,谁就能生存下去。现在你的家庭中有10个人,但是核保护装置里的水和食品、空间有限,只能容纳7个人。请你决定谁应该活下去,谁只能面对死亡,为什么?并请排出先后顺序。
3、由于某种原因,你只剩下最后一天的寿命,也就是你只有24小时可以利用。如果你身体如常,可自由思考和行动,你会如何使用这仅剩的24小时?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假设,以生命终点为条件,让人们延伸无数种可能。如果一个假设就可以让人们看清自己生命中的孰轻孰重,明确自己的价值观,社会中就不会有那么多让人痛彻心扉的例子。突然想起《劝学》里的一句诗“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虽然不是原意,但是也有几分相近,也难怪人们常说经历了大难的人成长得快,好比“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我们曾用几个小时来探讨和纪念姚贝娜的逝去,不管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还是生活的角度,无论是得到启示还是得到警醒,都有着异常大的触动。那个充满力量的音乐精灵,匆匆进入人们的视角,然后又匆匆离去,歌声还在萦绕人间。其实姚贝娜不是第一个,当然也不可能是最后一个,虽然我们多么希望是最后一个。姚贝娜从得知自己的病情时,便毅然决然地要为自己而活,余生要为梦想而活,前面几十年也在活,为了家人的期望在活,为了现实生活而活,为什么后来却有了改变的决心,仅仅是因为绝症?我想更是对“不枉来世一遭,做回真实自己”的强烈渴望吧。
于娟,或许部分人有所耳闻,一篇关于她对自己过去生活习惯和追求的强烈控诉在网上反复流转,警示后人健康的生活,做值得做的事。于娟出生于1978年,上海复旦大学青年教师,2009年12月确诊患乳腺癌后,写下一年多病中日记,在日记中反思生活细节,并发出“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的感叹。2011年4月19日凌晨三时许,于娟辞世,留下70多篇“癌症日记”,被友人编辑为《此生未完成》并出版。虽然出书人的意图与于娟不同,不为和世人谈健康的生活,只是为了纪念这个多才奋进的女子。从于娟的日记中,可以看到她从得知自己患病到接受病情再到治病的所有心程,是的,这是一个何等坚强且智慧的女子,可惜终究抵不过“生老病死”中的病死。还没感受过老的风景,还没看到孩子结婚生子,说无憾不可能,也许一年的病痛,一年的过渡,这个聪慧的女子应该将遗憾降到了最低,然后便匆匆地离去了。
听好几位灵修老师自述,促使他们与从前挥手告别改变的,是几经磨难后对生活的感悟,促使他们如此淡定从容的,是时刻无悔此生的信念,所以活在当下,活出最好状态的自己。如果别人用生命总结出来的道理,我们多一点思考,多一点领悟,多一点反省,我们的人生也许会截然不同。
最后,如果你对以上题目感兴趣,也可以试试你会怎么选,当然这会是一个很沉重的过程……(文/心窝:蘅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