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人情 李大伟
冬天到北方,朔风凛凛,进屋一掀开棉帘,里面一声高喊:“呦!孩子他爸,看谁来了!”把你当个人物哄着捧着,主人从里屋掀帘出来:“啊呀、啊呀!”双手捂着你的手,来回搓、左右晃:“吃了吗?”老奶奶的话最感人:“看把孩子冻的,快给你三叔端茶哎。”那是在指挥媳妇,同时顺着孩子叫,把你的辈分抬出来了,那股热情劲儿,寒气尽失,“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冬天到北方访友,落差最大,瞬间寒暑,感受最深,鼻涕眼泪,穿孔而下,夺眶而出。
相对而言,上海人冷,喜欢等距离,“你我”相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淡如水。在北方,讲究“咱俩谁跟谁啊”。一个“咱”,不分彼此。酒过三巡,上海人依旧一个“你”,甲方乙方,汉界楚河,仿佛鸿门宴上的汉王楚王。北方人与上海人喝酒,就称谓而言,好比热面孔贴冷屁股。时下有人自嗨式地解读:上海人理性。这话说的!理性,难道就不可以表现得更多点人情味吗?
我,南人北相,北方朋友多,但毕竟“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人,不习惯称兄道弟,回微信,写“你”,太生分;下面加个“心”字底:“您”,总觉得有些假,不像爷们儿,嗲嗲的,礼貌有了,真情没了——假亦真来真亦假,所以干脆一概“侬”。北方人见了,知道是吴侬软语的称呼,无其他替代词可选,也就不苛求了,老北京的说法:不挑理儿了!没得挑。
邓云乡老先生,待在上海的时间远远超过北京,但字里行间都是北京的眷念,都是北方的人情,哪怕咖啡馆的伙计:“身穿白大褂,完全是北京的老谱儿,恭恭敬敬地接进,恭恭敬敬送走。‘您来了!’‘里边请!’‘您走啦!’类似这种客气话总是不离嘴。如果小费给得少,客走了,也会埋怨;但下次来了,还是照样诚恳热情,绝不会对你有半分冷淡,这就是像‘老白干’那样醇的北京风度。”有段时间,这家店门可罗雀,掌柜欢迎熟人以半客半友的身份来多少吃点,衬托殿堂生意气氛,“我几乎三天两头去”“他家的生意转好了,我去的次数倒少了”,这就是北方的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