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大黄金印,天高百余堂。不读书万卷,难能伴贤良,
开书,大家好,我是崔Sir,若不是眼前这大疫之年,想必您要不是走亲访友呢,那就一定准备着举家出游呢吧?可这么一场百年不遇的新冠病毒,居然让咱们遇到了,这不是什么好事儿,别说出游了,访友都不太可能。与其消极被动的接受现实,不如,把眼前的散碎时间整理出来充充电,于是啊,线上问候、云游天下就成了我们的主要“出行”方式了,可针对于咱们经常,在景点中见到的古建筑,您要是在视频节目里,初次乍见,要是没有个欣赏基本功,恐怕很难看得懂其中的学问。所以呢,
从打今儿个起啊,我跟您聊聊,咱这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木结构。往大了说,是建筑,要是往小了说,是家具。但无论是建筑也好,还是家具也罢,他最为重要的文化精髓是这“榫卯”技艺,这门儿古代技艺,连接着匠心与木材,让手艺得以展现,让木头拥有生命;连接着品质与内涵,让传统家具不仅成为“材美工巧”的体现,更蕴含着力学、美学与哲学的智慧;更连接着古老与年轻的中国,让千年的技艺得以传承,民族的艺术大放光彩。总之一句话,如果可以深入的了解到中国传统木结构的文化,一定会对我们的一生,产生微妙的影响。
为了我讲得清楚,您听得明白,咱们带您啊,还是,先以北京天坛祈年殿为例,一起来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营造手法。
首先,我们先初步地了解一下这祈年殿,他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这座建筑很是独特,其内部结构的特点是,不用大梁和长檩(lǐn),所以仅用楠木柱和枋桷(fāng jué)相互衔接支撑屋顶。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来的。内围的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中围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的二十四根,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三层总共二十八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顶端的八根铜柱,总共三十六根,象征三十六天罡。
整座大殿,没有用大梁、长檩,这倒不难理解,因为圆形建筑嘛。但居然也没用到一颗铁钉,这就很是了不起了,那,用的这营造技艺,就是今天咱们要说的这传统木构架,只不过,在这三层檐中,主要用这斗拱技术来达到支持效果的,这说得直白点,就是中国古建中,常用到的榫卯技艺。比方咱们故宫四个角的角楼,还有著名的应县木塔,其主体结构均没有使用一颗钉子,可见这榫卯的作用有多么重要。这种建筑手法,你说他简单也简单,说他复杂也复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其实要说起这中国的古建筑,从原始社会,就或多或少的已经开始了,真正成为有系统的,完备的,成体系的阶段,当属宋朝,在元祐六年,也就是1091年,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建筑的书,《营造法式》诞生了,不过,这部书由于当时的宋哲宗的不满,再加上,看得人也很少,所以没能流传下来,后人称这部书《元祐法式》。后来,一个叫李诫的人,奉旨重新编纂了《营造法式》。这部书就成了,后来的辽金元明,在建筑方面的考据用书,其实,最初宋朝皇帝编造这部书的初衷是,为了控制建筑预算、工程造价的。因为,宋朝,特别是北宋,大家知道国泰民安很是富足,这样的状况,产生了大量贪污腐败的现象,在建筑方面,就更为突显,为了裁减损耗,宋皇才下旨编纂此书的。等到了清朝,众所周知,满族人入关,清沿明制,不仅没有损毁明朝的古建,而且还加以修缮和增建,于是,在清朝雍正年间,这爱新觉罗允礼就编写了《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目的也是为了控制预算造价的。而后,咱们一说起古建筑来,基本都以此二书为依据。
木结构营造技艺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匠人精神与智慧,后来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这些精神与智慧好像逐渐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是真的是这样么?其实也不尽然,即使是对于今天的很多建筑与家具,中国传统木结构技艺的身影也从未远去,中国人的传统精神与智慧,一直在深深的影响着这个世界,那又是如何影响的呢?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