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幼崽出世后,父母会日夜守备在周围,以保护其安全;而当幼崽需要学习生存技能的时候,父母会尽力让孩子自己去面对残酷的野外生存环境,就像老鹰妈妈将小鹰一次次推出巢穴,锻炼他的飞翔能力。因为动物界的父母明白:过度的保护,只能使孩子成为经受不住风雨的小草。
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包括祖父母),总是怕这怕那,把孩子禁锢在“保护”圈内,惟恐孩子“出事”。他们怕孩子生病,热不减衣,饱不减食,风霜雨雪不出门;他们怕孩子摔伤,不让孩子攀登,甚至爬上椅子都不让;他们怕孩子被人欺负、吃亏,便禁止孩子出门同别的小朋友一道玩……结果使孩子成为心理不健康的儿童,性格内向,适应力不强,没有同理心。让我们一起向大自然学习,学会放手,培养孩子的适应力吧。
过度保护化为适度保护
作为父母,保护孩子是本能的行为。过度保护会让孩子生存能力差,会在孩子和社会之间竖起了一道道保护墙,到了独立的年龄却总是让人觉得他长不大,以后生存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差。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站出来,才是真正的适度保护。
慢一点,尊重孩子的节奏
不少父母热衷于"早期教育",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各种压力,孩子小小年纪就要学外语,学绘画等等,以致于许多孩子还未上学就对学校充满了恐惧,一说学习就心生怯意。真的需要这样做吗?孩子有自己的节奏,他们就像自然界的小动物一样,就连斑马妈妈都知道走得快的时候要适当停下来等等后面的斑马宝宝呢。
让孩子保持充足的好奇心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驱使儿童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儿童好动,难免会面临一点危险,如果仅仅为了孩子的安全,处处干涉、限制孩子的活动,不仅禁锢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容易让孩子富于创造的天性过早地夭折。大自然是丰富孩子创造力最好的课堂。其中的一草一木,每一个小生命的成长,在孩子的眼中都是奇妙的旅程,所以带着孩子去大自然旅行吧。
亲子之爱是双向和流动的
亲子之爱应当是双向的,父母在施爱的同时,也应让孩子懂得回报。而这种情感的教育,最好采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如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感受狗妈妈是如何喂养小狗宝宝,看看小象用象鼻子将自己的香蕉送到象妈妈的嘴边。孩子也是感性的,自然界中这种双向流动的情感表达定会深深烙印在他的脑海中。
在大自然中尽情奔跑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