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许多跟着外婆、奶奶长大的八零后一样,我小时候最亲近的人是外婆。外婆在川西平原农村长大,身高不到1米5,只有小学文化,她的三个孙女却分别进入了浙江大学、纽约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分布在世界各地,在各自的工作领域里燃烧着小火焰。
外婆家是平房,青瓦白墙,有个四四方方的小院,院子里一棵石榴树,一台石磨,养着两只老母鸡。我的幸福童年就是在这个院子里度过的:爸妈去上班,我就在外婆家玩。炎热的夏天,玩累了午休时,她会哼着儿歌,用大蒲扇给我驱赶蚊虫。外婆没有读过西尔斯、杜威和蒙特梭利的著作,但她的育儿观,和很多大家是不谋而合的。
如今我也当了妈,常常回忆起童年时外婆和我玩过的“玩具”、她发明的游戏、唱过的童谣,才意识到它们对我早期认知发展影响如此深远。如今我的养育观念,可以说完全来自对外婆的传承和发散。外婆这一生的育儿哲学,总结起来是24个字:好玩具,不花钱,细养易,粗养难,要育人,先律己,身越勤,心越安。
好玩具,不花钱
90年代初,小县城长大的孩子还没有太多高级玩具,但这丝毫不影响我童年的幸福感,因为我有一个聪明会想办法的外婆。一张旧报纸会在她手里变成小猫小狗;外婆煮饭,她会给我锅碗瓢盆任我敲得乒乒乓乓;外婆扫地,也会给我一个扫帚当马骑。外婆还特别善于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她常常把竹叶折成灵巧的小船,放在溪流里游很远都不会沉;也会做手工“金鱼”——用一截胡萝卜做鱼身子,插上桫椤叶子做尾巴,再用牙签插上小红莓做眼睛,一只只浮在装满水的木桶里,就能让我着迷一个下午。
本来想在网络上找一张这种金鱼的图给大家看看,却怎么都找不到,才意识到那很可能是外婆的原创手工。
在养育苏宝的过程中,很多我们精挑细选买回来的的玩具,她常常玩十分钟就永远不再碰了,每隔一段时间家里就会闹“玩具荒”。反倒是一些常见的生活用品,能引起她的兴趣。
于是我尝试用外婆的办法,打开思路,想办法放大娃玩具的范畴。我做饭,就给娃几个木勺子塑料碗(立刻变成了她的厨房敲击乐团);我拆快递,就给她一个空纸箱(立刻变成她探索的城堡);我整理房间,也给她一个篮子请她帮我把脏衣服放进去(效率惊人)……这些安全有趣的日用品构成了我家不花钱的“玩具库“,也给了娃更丰富的探索和想象空间。
细养易,粗养难
我对细养的定义,就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把孩子紧紧捏在手里保护着,这也不许碰,那也不让摸。说起细养,眼前总会出现几个大人把小皇帝团团围住,一边玩玩具一边穿衣喂饭的画面。
外婆眼里,过度细养等于限制,而限制是最坏的教育。细养是懒办法,而粗养才是要花很多心思去实现的。因为和放手让孩子去探索世界相比,要把孩子关在笼子里精心呵护,太容易了。
外婆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老话是“要得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粗养是外婆的一贯原则。她总是细心观察孩子的需求,把握孩子的节奏,又不让孩子感到窒息。她如此的爱我们,随时会解读孩子传递的信号。饿了就该吃、累了就该睡,但你绝不会看到她追着娃喂饭,或者出门给娃裹个里三层外三层。
外婆的育儿原则包括:
1. 她相信孩子饱饿自己心里有数,从不强迫,爱吃吃,不爱吃就玩去
2. 你不会听见外婆说“这不行”“那不行”,她喜欢鼓励我们大胆探索身边的事物
3. 遇到困难(比如小椅子倒了),鼓励我自己想办法、拿主意解决;摔了不马上扶,耐心引导我自己勇敢爬起来
4. 每天花足够的时间和我讲故事、唱儿歌、游戏,但也鼓励独立玩耍,我认真研究某件东西的时候,她在旁边静静看着,绝不打扰
5. 我受风寒流鼻涕了,她会熬一锅白萝卜姜汤给我喝下发汗,不乱吃药,好得很快
6. 只要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娃下地玩耍、脏一点并没什么大碍
7. 强调参与感,做家务时鼓励我也一起来,哪怕做得不好也没关系,尊重我的动手能力
8. 稍大一些后,鼓励我自己出去找别的小伙伴玩,不成天呆在家里
外婆的养育法,和我在育儿专著里读到的建议常常惊人相似。 举个例子,宝宝会爬会走后,常常想去触摸他们不应该玩的东西(比如插座),但美国育儿专家发现,那些总是对孩子说“不”的家长会给孩子带来很多负能量。正确的做法是:在家里划出一片安全的区域,尽量将这块空间打造得新颖有趣、每周变化一下布置,给孩子足够的新事物和空间去探索。另外,如果宝宝很想玩不该玩的东西,可以通过“转移”把否认变为肯定,比如”宝宝真喜欢看书,可是这是爸爸的书,我们来看这本你的书好吗?“。再比如“宝宝很喜欢小动物,但是拽着猫咪的尾巴它会疼,咱们这样轻轻摸摸”
总结起来,外婆的方法就是粗养、细爱,尊重孩子的节奏,满足孩子的好奇,引导孩子去探索。这些细节让童年的我知道自己是被允许、被认可的,我所认识的世界是充满可能性的。
要育人,先律己
外婆和外公结婚以前,是幼儿园老师。结婚以后听外公的安排,辞职在家照顾孩子们。在那个资源匮乏的年代,全职妈妈这个角色是非常罕见的。外婆虽然没有工作,但常常在操持家务之余出去做零工补贴家用,不怕劳累,连搬砖这样的体力活也做过。
孩子们很小就学会了像外婆一样体贴和帮助他人。孩子们心疼她,有一天十岁的妈妈告诉外婆不要早起了,让他们起来做一次早饭,外婆很高兴的表示赞许。但第二天照样早起,一边做家务,一边微笑着看孩子们在厨房里忙碌,对他们的积极表示肯定。因为此,外婆的五个子女都异常勤奋,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身越勤,心越安
80%的妈妈产后多少都会受到不良情绪的侵袭。苏妈也曾经被产后抑郁击中过。那是一段灰暗的日子,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正在经历Baby Blues的我虽然被家人团团围住照顾着,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好像钻进了一个黑洞。
那段时间我常想,外婆养育了五个子女,一生辛劳,却很少听见她抱怨,或者表现出不良情绪,总是非常喜悦知足。外婆幸福的秘密是一个勤字。她总是忙忙碌碌,不是在做饭就是在包饺子,不是在做针线活就是在洗衣服,或者打扫卫生或者看书报。于是受到外婆的启发,产后情绪不佳的我开始努力让自己“动”起来。当时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每天瑜伽半小时、有氧运动半小时,同时让自己变得有用起来,每天为家人做一件小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不要像个病人一样,衣来伸手的让家人照顾。
一个“勤”字对我当时的产后抑郁发生了奇效,其实也在意料之中。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有规律的运动是治疗产后抑郁的最佳方案之一。运动可以增加人脑分泌的“幸福化学物质”,比如羟色胺和内啡肽。运动不仅可以改善睡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消除焦虑(苏妈提醒:产后何时可以开始运动因人而异,请新妈妈一定遵医嘱)。
现在苏宝已经一岁多了,我的产后抑郁早就被完败得不见踪影。我除了照顾娃,还坚持运动、写作,过得非常充实,每个早晨迫不及待要起床开始新的一天。
此生最幸运的事,是有这样一个外婆。写这篇文的时候,她已经去天堂了。但我带娃偶尔觉得累、迷茫、心塞的时候,常常会想起她,怀念她的勤劳、智慧、耐心。外婆给我的正能量和朴素的育儿观,鼓励着我在做母亲这条路上自信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