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虹之声第314期《我们总忘了,自己曾经是个孩子》

丽虹之声第314期《我们总忘了,自己曾经是个孩子》

2016-06-03    17'54''

主播: 幸福传递者-唐丽虹

2562 27

介绍:
今年三月,乍暖还寒。我从爸妈家出门去附近办事,借他们的自行车骑。刚出门有冷风吹过,想起忘了戴手套,于是回家,看到钥匙柜上扔着爸爸平日干粗活时带的白色粗线手套,想都没想就拿走了。 于是,我就这样穿着必须小心干洗的优雅的墨绿色美丽诺羊绒大衣,带着爸爸的斑驳农民工同款手套,悍然出门了。一路走,一路不停的把手套拉上来,塞进袖子里,因为它已经很旧,质量变得很懈,总是自己褪到手掌。 在电梯的镜子里看到自己,觉得很可笑,这两件不太可能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的单品,居然被我如此“和谐”的搭配在一起,这在我生孩子之前,是无法想象的。把“手套”的功能,很简单的还原为“保暖”,忽略任何其他附加价值,这也是一种“返璞归真”吧。 骑着自行车上街,太阳照在我的粗线手套上,那一刹那,我忽然笑了。 我想起了26年前的自己。那一天,也是这样乍暖还寒的三月天,也是这样的灿烂阳光,我也是这样的骑在车上,戴着一副旧手套。 那年我13岁。初一。我那时候的男朋友(好吧,我承认文艺女青年恋爱实践开始的早,那时候的早恋也不过就是不执手的相看)的生日是在三月,所以我们约好一起出去——当然,这是不会跟家里人说的,只是告诉他们我要出去玩。 我出家门,骑上自行车要走,爸爸追出来。我心想,“坏了”! 没想到爸爸并没拦我,只是把我的红色线手套递过来说,外面冷,骑车戴上手套。 那副手套是我故意留在家里没戴出来的,已经很旧了不说,而且好几个手指的指尖都磨出了破洞,露出手指肚,特别难看。我为了“约会”,精心打扮了一番,怎么能让这一副手套破坏整体感觉呢? “我不冷。”我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虽然一阵寒风吹过。 “让你带上你就带上”,爸爸坚持着。 “我不想带”。我觉得那付手套好丢脸,如果我带了,整个人的形象都毁了。 “不带手套不许走,这么冷的天骑车怎么能不带手套?”爸爸坚持着。 眼看时间要到了,我赌气抢过那副手套,看都不想多看一眼,胡乱的套在手上。三四个肉色的手指头尖臊眉耷眼的从手套里顶出来,一副倒霉相。 “我走了”。我头也不回的骑上车。 出了爸爸的视线范围,我就停车下来了。 “就算是手冻僵了,也不能让这副手套破坏我的形象。” 我迅速把手套摘下来,团成一团,却不知道藏在哪里:我没带包,也没穿大衣。塞在裤兜里面太鼓了不好看,扔在车筐里面的话——万一被对方看到,好奇问我为什么不戴,岂不是更没面子。 我用间谍放情报的眼光找来找去,最终把它们藏在了自行车座位底下。必须放稳妥,不能丢。因为回家的时候,显然还是要先戴上手套再进门的。 那一天见面的内容和过程,我已经完全不记得了。但是一直记得当时觉得破洞手套带来的丢脸的感觉,跟男生见面时想要呈现的完美的感觉,还有,手真的很冷。 2 26年后的今天,我在做亲子教育的工作。当我有一次和工作坊上的妈妈们谈到,父母对孩子着装问题的干涉时,一位妈妈提到,她在青春期的时候,穿破洞牛仔裤,松糕鞋,遭到爸爸的强烈反对,不仅讽刺谩骂,还有强令禁止。 “有用么?”我问。 “我把衣服带着,到了学校就换。回家再换回去,他看不见。”那位妈妈说。 “爸爸可能不太理解这是当时的‘时尚’ ”。我说。 “其实爸爸忘了,他上学的时候也曾经这样,”那位妈妈沉浸在往事中,动情的给我讲,“我奶奶说,我爸小时候家里特别特别穷,给我爸的伙食费根本不够吃饱。我爸上中学的时候特别想要一件当时流行的男士背心,其实就是一件非常简单的跨栏背心,但是那也远远超过家里能支付的价格。毕竟,家里是不会轻易给孩子买新衣服的。所以我爸就每天早饭只吃馒头喝水,中午饭不吃,就这样偷偷攒了两个月,才买了一件。这时候天气都已经冷了,快穿不上这样的背心了。” “后来呢?” “我爸把这件衣服穿回家,被我奶奶好一顿骂,差点给他撕了。” “爸爸为什么那么想要这件衣服呢?” “想好看啊,酷,帅!就跟我当年想穿破洞牛仔裤和松糕鞋一样啊!”那位妈妈忽然有点黯然,摇摇头说,“可惜爸爸忘了,他当年也曾经追求过‘时尚’。” 有的时候,当我们长的足够大,我们会忘了,自己曾经“小”过。 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小孩。 我们忘了自己青春期的时候,是多么的敏感,执着。爱惜眼睛的一样的在乎自己在外人面前的形象 我们忘了自己上小学的时候,拿到低分考卷时回家的恐惧。甚至有时会偷偷模仿家长签字。 我们忘了我们有时候就是会忽然特别不想去幼儿园,甚至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理由。如果妈妈能允许我们“在没有生病的情况下”不去幼儿园,哪怕只有一次,我们该多么开心啊! 我们忘了自己曾经去商场看到特别喜欢的玩具,如果能拥有一定会在小朋友面前特别骄傲。但是家里人不肯买还骂我们不懂事,甚至不让我们哭的时候,心里的委屈和愤怒。 我们忘了自己多喜欢下雨之后用小脚踩水,看着水花飞溅,那种兴奋溢于言表,完全不会在乎衣服是不是弄脏。 现在, 我们对孩子做的那些事,可能正是曾经让小时候的我们感到难过和愤怒的。 而现在我们的孩子在做的事,可能正是我们小时候同样做过的。 但是在我们眼里,他们“叛逆,淘气,不听话,撒谎”。 3 我想起一次课程上,一个妈妈问我:“两岁的孩子总是故意跟家长作对,怎么办?” 我问她“故意作对有什么具体表现?” 她说,“孩子想要东西的拿不到就大叫,如果大人给的不是他要的,就哭。把他手里的玩具拿走也哭,尖叫。 我说,“孩子想要东西,所以会叫,当他还不会很好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时候,只能大叫。如果大人给的不是他要的,他不满意,所以会哭,这是在告诉你给的不对。你把他喜欢的东西从他手里拿走,他不开心,所以会哭。这只是表达自己的正常感情。 不然,你期待孩子什么样子呢?他想要的东西得不到还保持微笑?你给的明明不是他要的还跟你说‘谢谢’?得不到就干脆放弃?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孩子么?现在对自己想要的玩具的态度,跟以后对自己应得的权益,对想要实现的梦想的态度,难道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么?” 当然,我也已经是孩子的妈妈了。 做了母亲的我,能理解爸爸为什么让我带手套。如果我儿子小树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骑车出门而不带手套,我也会心疼。 但是最重要的不是带不带手套,而是孩子究竟为什么不戴手套。他不在乎冷,那么他在乎的是什么?心里是怎么想的? 如果我不用逼迫的方法让他戴手套,而是接纳他的感受,也许他会更有可能告诉我,他不戴手套的原因。 当我用妈妈的爱,越过孩子不配合的行为,看到行为后面的那个原因,那个为了满足自己小小的虚荣心的原因,我们就能一起找到更多其他的解决方法——让他的手不冷,而也不会让他感到尴尬的方法,比如: 1, 借爸爸的手套给他。 2, 路上戴手套,快到的时候摘下来。 3, 这次先戴这个手套,明天一起去买新手套。 如果真的能这样做,不仅孩子的手不冷了,妈妈和孩子的心,也都会更暖吧。 对成人来说,孩子的很多感受,会让我们觉得不合逻辑或者微不足道。 但是在我们曾经那么小的时候,这些事对我们也曾经是很大的挑战。 会带来很大压力。甚至,终身难忘。 4 我很庆幸,自己虽然做了妈妈,但是对于自己小时候的记忆还没有完全消失。所以得以理解父母和孩子两个角度的想法。我们都没有错,错的是错过了应有的沟通和理解。 事实上,孩子所有让我们不能接纳的行为,都不是“故意作对”,而是有他自己的原因。 比如,有个幼儿园的女孩回家跟妈妈说,“我想做男孩子”。妈妈很吃惊,以为孩子性别意识有差。倾听之后,发现原因是幼儿园里,女孩子上厕所要坐小马桶,而冬天,小马桶很凉。孩子看到男孩儿可以站着尿尿,所以很羡慕。 再比如,上小学的男孩执着的拒绝上学,爸爸认为他贪玩淘气,把他扭送到学校门口,结果孩子逃学去闲逛。过了很久,在心里咨询师的倾听下,才了解到学校的老师曾经因为孩子和同学吵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让他出门罚站,而那次打架,孩子是受了别人欺负,正当防卫。 我们要做的,并非立即马上,强迫粗暴的改变那个行为,而是温柔体贴,理解接纳的,去找到那个原因。 这需要我们心里那个小孩子的帮助。 如果他已经离开了,努力去找他回来,在自己眼前的这个真实的孩子的帮助下,相信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如果自己心里的孩子还在,好好跟他聊聊。在孩子又做出“出格”的事时,问问他的想法。 记得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我们并不是真的想要跟大人对抗,给大人添麻烦,我们其实只是想有机会满足自己一下。 即使我们曾经模仿家长在试卷上签字,我们长大了也终于成为一个诚实正直的人。 即使我们有时候装病不想去幼儿园,但是我们现在每天去上班,从不旷工。 即使我们没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曾经在商场里大哭,但是我们现在也很会体贴别人。 即使我们曾经为了踩水把衣服弄脏……现在的我们,也别去禁止孩子去享受那种单纯的乐趣吧? 让我们心里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朋友,我们会对孩子有更多理解。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因为特定的原因,不去满足孩子的要求,但是至少,可以更加理解他的感受,不去批评他因此产生的负面情绪。 当我们给了更多理解,孩子也会回报我们更多的配合。 大人和孩子,并不是两个对立的阵营。 而是同一个人,身处在不同时期的人生阶段。 每个大人心里都有个孩子,每个孩子以后也都会成为大人。 这是一个首尾相接的圆。理解是相互的,爱是流动的。 当我们心里有个一个能懂得孩子的孩子,孩子眼中就有了一个让他喜欢的大人的榜样。 当他发自内心的喜欢我们,想要成为我们的时候,教育还会是一件困难的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