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虹之声第954期《孩子问题行为的背后,多是情感出了问题》

丽虹之声第954期《孩子问题行为的背后,多是情感出了问题》

2017-07-10    12'09''

主播: 幸福传递者-唐丽虹

2240 10

介绍:
有则笑话,说有位父亲因为他的孩子在学校打架,被学校通告批评。父亲觉得面子挂不住,便在校长室怒怼孩子: “我平时怎么教你的?啊?怎么教你的?老子叫你打,叫你打……” 于是,这位父亲当着老师的面给了儿子两耳光。 有多少成年人,下班回家便开电视、打麻将或是玩游戏。 我们沉迷在自己的爱好,我们用这些方式放松,排解内心的焦虑。 当我们说孩子整天玩手机看电视的时候,我们是否考虑过孩子是如何耳濡目染的?和上面那则笑话又有什么区别。  人,总会寻求一些精神寄托。 有人醉心山水书画,有人沉迷棋牌麻将,有人跳广场舞,有人玩王者荣耀。 最近,腾讯手游《王者荣耀》,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小学生用妈妈手机玩王者花费4万多; 尖子生因手机被没收从4楼跳下,苏醒后第一件事是要求打王者; 小学生们玩的“牙签弩”杀伤力极强,而其流行全赖王者。 还有怼天怼地怼王者荣耀的文章,痛斥游戏: 我比很多家长都要痛恨看到孩子们沉迷手机的样子: 那种专注、那种迷恋、那种爱慕、那种笑逐言开…… 那种表情是我们一直渴望从孩子身上得到的, 也是他们一点点都不舍得给予我们的, 更是孩子在成长之后渐渐消逝掉的。  熬夜打游戏,跳楼轻生,任何手机电脑游戏里面都可能导致这个现象。 我们经常在朋友圈说不要熬夜,不也经常通宵了么。 我们经常说要看开一点,不也有人因为失恋失意股市崩盘,而纵身一跃么。 有人说,人生,也不过是一场游戏。 也许,这和游戏本身关系不大,而和个体的内心情感有关。而每个人的情绪情感都和他所处的生活情境息息相关。  武志红老师在微博上说,他最落魄时,也曾疯狂打过游戏,甚至成了一种美妙回忆。 当生活处于失控的时候,至少在游戏中,可以找回一些控制感。 我们生活在移动互联时代,孩子不可避免的会接触手机游戏,就像我们小时候不可避免的接触电视一样。 但是,在很多家庭里面,父母子女可以谈及的话题,只有学习、成绩、作业。 也许,我们都只是愿意看到孩子读书学习,而忽略了孩子情绪情感的需求。 甚至很多时候,父母要求孩子学习,其实是为了缓解自身的焦虑。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只有自己假装在书桌边看书的时候,才能感觉到父母是放下心来。 这也是多少孩子厌学的重要原因。  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上,处于被家庭和学校逼着去学习的。孩子被逼着去做一件对他们未来很重要的事情。 父母愚蠢的把孩子天然的学习动力,变成了意志的强迫。 连岳说,游戏是人娱乐、生活与学习的一部分。强行禁止,违背人性,既做不到,也令人生失去乐趣。 家里的手机电脑,都是父母设置的密码,孩子不间断处于父母监控之中,孩子沉迷于任何事情,责任人,都只是家长。 当父母不能很好的陪伴孩子的时候,当孩子的情感处于空心状态的时候,孩子只好到另外的世界去寻求精神寄托。 父母的陪伴,会滋养孩子的兴趣; 情感的隔离,必然会让孩子寻找新的寄托。 如果父母整天是手机电脑相伴,孩子必然滋生了网络游戏的兴趣。 如果父母,只有学习的强迫,完全隔离和孩子情感的交流,孩子只会寻求让他觉得安全舒服的寄托。 孩子沉迷游戏,也许只是亲子关系问题的表现。  我还在心理热线做志愿者的时候,有个离家出走的孩子跑来服务站问,可不可以让她在服务站住几天。 服务站的志愿者尝试让她联系家人,但是这个孩子非常不情愿,她一直哭着对志愿者说:“别叫我爸爸妈妈来”。 服务站没有办法收留孩子,对于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也只能通过联系家庭进行劝解及做相关的心理咨询服务。 她当时的情绪很差,她说妈妈常常说她不认真读书,一点用都没有用。 为了缓和孩子的情绪,服务站让孩子暂时留在了这里。 不知道是否因为听到说联系她的家人,她在服务站休息的时候,趁大家不注意,还企图吞食了安眠药自杀。 有志愿者在她手机上找到了同学的联系方式,再联系到了家人。 等到父母来的时候,我们终于明白了这个孩子,为什么如此不愿意见到父母。 孩子的父亲见到孩子的第一反应,不是赶紧问孩子的状态,不是关心,而是抱怨孩子给他添了多少麻烦。 接着又是数落孩子不好好读书,总是往外面跑,回去要好好收拾一番… 在场有志愿者忍不住对这位父亲说,孩子都想着自杀了,你还数落孩子,孩子的命还没有学习重要吗? 碍于面子,那位家长没有再说什么。 但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孩子还谈什么学习好的可能。  其实,每个孩子天生都带着对世界的好奇,学习和探索本是件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是常常因为父母的焦虑、担心、控制,孩子对世界探索的动力,不得不转移到去面对和承接父母的焦虑。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无论是学习问题,还是行为问题,其背后都是家庭情感出现了问题。 比如很多家长只看孩子的作业、成绩,却从不关心孩子情绪、心理。 孩子的情感得不到滋养,早恋,网瘾这些地方便成了情感慰籍方式。 有的父母表面是担心孩子,其实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焦虑和担忧。 孩子的成长就学会了拯救父母的情绪,拯救别人的情绪。 还有些强势的父母,限制和控制孩子,爱自己的想法甚于爱孩子,孩子的自我被拿走,失去了做自己的动力。 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都有他背后的动力,每一个动力的背后,可能都有我们未曾理解的东西。 孩子会为了成全父母放弃成长,孩子也会为了成长,把动力扭曲成问题行为。  每个成年人,都是孩子。 我们或许都曾有过类似的念头,想象着当自己是父母的时候,会如何的爱孩子。 但当我们成为父母之后,我们又似乎不能再去理解孩子的那些想法了。 当我们的情绪上来的时候,我们只有一个念头,他怎么就这么不懂事。 也许,我们早已忘记了自己童年时候的那些内在需求,我们也无法了解孩子成长的动力。 我们只是用,我们以为的正确的方式,对孩子有前途的方式,去对待和要求孩子的成长。 成长,不仅仅是对于孩子而言,也是对于每一个成年人。 只有亲子关系对了,孩子才能追随自己的内心,成为他自己。 真正出了问题的,也许不是孩子,而且你们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