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应邀去朋友家做客。
一进门,她九岁的儿子正在写作业,见了面,孩子主动打了招呼,然后继续写作业。
朋友在厨房忙活,过了大约二十分钟,她在厨房喊了一声:“准备开饭了。”
这时,她儿子就像收到了什么指令,迅速的把作业收拾好,装进书包放进了卧室,然后转身出来进了厨房。
接着,孩子从厨房端出了碗筷,一一摆在桌上,又把妈妈炒好的菜一个个端出来摆好,等朋友炒好最后一个菜关了火,从厨房出来就开始上桌吃饭。
我忍不住夸了一句:“你家小天真能干。”
她笑着说:“这没什么,每天这都是他的活儿。”
吃完饭,她儿子又帮着把碗盘收拾进厨房,这才回了自己屋。
我们俩坐在沙发上聊天,我主动请教:“你把孩子教的这么好,是不是有什么诀窍?”
她答:“哪有什么诀窍,别把自己当亲妈就对了,对待自己的孩子,心要硬一点。”
我若有所思的听着她这些话,眼前浮现出了五六年前的一个场景。
那天,他们把孩子从老家接了回来,准备把他放在身边读幼儿园,晚上的时候请了几个朋友在一起吃饭。
整个饭桌上,大家的目光都被这个孩子所吸引,他老老实实的坐在那里,既不拿筷子,也不拿勺子,想吃什么就指一指盘子,然后张着嘴等着人喂,遇到喜欢吃的,第一时间吃不着就大哭。
朋友又是哄又是劝,孩子就是不听,甚至把盘子掀翻在地,用手抓妈妈的头发,弄的朋友很尴尬。
她解释说,孩子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说不得骂不得,我们的话根本也不听。
那之后,就听说她拒绝了爷爷奶奶要来帮着接送孩子的好意,和老公两个人商量好了自己带孩子。
开始,孩子一点不配合,动不动就躺在地上打滚,直到大人满足他的要求为止。
有个周末,孩子因为一件玩具没有给他买,又躺在地上哭,还跑过去拍打她,她一咬牙,把孩子关进了小房间。
那天,孩子整整哭了两个半小时,嗓子都哭哑了,孩子爸几次冲上去想把孩子抱出来,都被她拒绝了。
她忍着痛,狠着心,一直任由孩子拍打着门,直到孩子说:“妈妈,我再也不打滚了,再也不打你了”,她才把孩子放出来。
因为这件事,孩子爸和爷爷奶奶都说她心硬,像个后妈,只有她自己知道,正因为是亲妈,才会对孩子这么狠。
经过了这次,孩子就改变了很多,其实,孩子最会察言观色,也最懂欺软怕硬,妈妈给树立的规矩,开始认认真真的遵守。
她说,你现在允许孩子打骂你,给他最好的,把他供起来,等长大了,他也不会懂得尊敬你、照顾你,说不定还会打骂你,小时候对待他心硬一点,对大人孩子都是好事。
对这一点,我深表赞同。
小时候,邻居家有两个孩子,一个女孩,一个男孩,女孩比男孩大三四岁。
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女孩的哭声,开始,女孩被弟弟打了,哭着去找妈妈,妈妈不在意的说:“你是姐姐,他这么小,打你一下怎么了,还能打疼你。”
被打的疼了,女孩还了手,男孩哭了。
闻讯赶来的父母,看见儿子哭了,劈头盖脸的朝女孩吼:“你这么大个人了,还打弟弟,你的心怎么这么狠。”
女孩想争辩、想诉说委屈,父母早把男孩抱到一边,买了糖,嘴里说着“我们打姐姐,好宝贝不哭。”
在家里,女孩要帮着父母干活,帮着父母照顾弟弟,好吃的先给弟弟吃,弟弟吃剩的她再吃。
广告
查看详情
弟弟呢,每天哄着父母开心,吃着好吃的,家里的活从来不沾手。
女孩觉得父母对她的心真够硬的,而对弟弟,从来都是软的,她也曾在心里抱怨过。
直到后来,她考上了重点大学,毕了业留在了大城市。
再回家,父母老了许多,对她的态度也好了很多,而一提到弟弟,父母总是唉声叹气。
弟弟上学的时候就三天两头的逃学,父母拿他没办法,好不容易上了个技校,毕业后上了几个月班,就嫌累呆在家里啃老啃了两年多。
而这样的例子,在多子女家庭中并不少见,受宠的那个孩子,看似赚了大便宜,长大后却很多不如受冷落的那个孩子。
前几天,看了一个微博热议。
一个名为“失业等待女儿归”的人,说自己含辛茹苦攒的300多万被在国外留学的女儿偷偷转走,并拉黑了全家。
这位父亲积攒了大半辈子的钱,听到女儿有去留学的机会,就毫不保留的把钱转到了女儿的名下。
虽然父亲含辛茹苦,一分钱恨不能掰成两半花,但女儿在国外却过着奢侈的生活。
女儿的行为纵然不妥,但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父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纵容、娇惯、无条件满足,在女儿性格养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小时候,对孩子心硬一点,让她从小感受父母的艰辛,体谅父母的难处,力所能及的去做能做的事情,也许孩子不会走到极端的一步。
孩子少了,不管富人还是穷人都开始富养孩子了,舍不得孩子吃苦,舍不得孩子哭,舍不得孩子受穷,舍不得孩子受一点点伤,能挡的不能挡的,都咬着牙帮孩子挡了。
有一天,老了,没用了,开始被孩子嫌弃了。这种悲哀,何尝不是自己一手促成的。
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自己对待孩子的心硬一点儿,该受的挫折,该吃的苦,该走的弯路,都让他亲自去尝试,年少时没走过的路,年纪大了再走就没了退路。
好父母,心都有点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