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哥说苏 |  楞(léng)伽(qié)塔

健哥说苏 | 楞(léng)伽(qié)塔

2017-03-15    05'12''

主播: 色意文化健哥说苏

150 9

介绍:
地址:吴中区横塘镇横越路47号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 建造年代:始建 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 建造人:吴郡太守李显重建 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 时任皇帝:始建 隋炀帝杨广 重建 宋太宗赵匡义 塔高: 现为23米 楞伽之意 “楞伽”为梵文的译音《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其译名分别出自南朝宋元嘉二十年(443年)的求那跋陀罗、北魏的菩提流支、唐代于阗(今新疆和田)僧人实叉难陀。 楞伽:梵语的意思是“不可往”“不可到”“难入” 阿跋多罗宝:在梵语意思是“无上”阿跋多罗宝即是无上宝 上方山又名楞伽山,楞伽在梵文中是一座山名,相传在锡兰(今斯里兰卡)有一座圣山叫楞伽山中有无量花园香树,微风吹拂,枝叶摇曳,百千妙香一时流布,百千妙音一时俱发。重岩屈曲,处处仙境,无数众宝共成灵堂、龛窟,内外明彻,不能复现日月之光晖,乃古昔诸仙贤圣得道入化之处。 石湖之上有楞伽山,山上有楞伽寺,山顶有七级楞伽塔,塔影玲珑,风光秀媚。 楞伽寺相传是由僧人永光募缘集资而建。 楞伽塔原来是一座隋代的塔,它是由隋炀帝杨广时期的吴郡太守(官职,相当于市长)李显主持建造的,当时的塔铭由司户(官职,相当于民政部)严德盛所撰写《吴郡横山顶舍利灵塔铭》这“舍利灵塔”就是当时的塔名文中称“树因之最,无过起塔,崇福之重,讵甚建幢”,故“在郡城西山顶上营造七层宝塔,(隋末唐初公元591-624郡城曾迁至石湖以东新郭村一带)以九舍利置其中,金瓶外重,石椁周护,留诸弗朽,遇劫火而不烧,守诸不移,飘劫水而不易”,铭文由时任的吴郡司仓(官职 八品以下小官)魏瑗手书并刻碑立于塔下。唐朝咸通九年楞伽塔修过一次,北宋太宗年间彻底重建了,像石湖居士范大成等宋朝的乡贤也只是见过隋碑未见隋塔,终究是没有如随人所愿“留诸弗朽”也不知从何年何月起连同塔内密藏的舍利,金瓶等佛宝从山上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我们如今看到是座典型的宋塔造型的楞伽塔,全塔挺拔玲珑,比例适度,砖塔结构,外观与重楼木塔相似,塔刹相轮等构件早已经残缺,也不知何时被改建成了葫芦形的宝顶。现存塔高23米,塔底层边长2.4米,原有副阶环绕,早已圮坏,仅有高约2米的台基;第二层仅有短檐;第三层以上均有腰檐,平座。塔室方向逐层变换45度,无塔心,每层四面辟门,逐层交错,这样一来,不但外观参差错落,也使得塔壁重量均匀分布,避免因为受力不匀而导致塔壁纵向裂开。1000多年前建筑师们在塔的结构上采用了合理的平衡力学,创造了这种错角结构,形成了江南宋塔特有的结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