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封信,這個世界,他來過,也愛過

第136封信,這個世界,他來過,也愛過

2017-01-19    08'39''

主播: 湫。🌿

51 1

介绍:
一位拾荒老人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他不仅有多个名字,而且“遗产”惊人。 当那许多“名字”与真实的他一一对应,问题的答案,让无数人感动落泪...... 杭州图书馆,不仅允许流浪者、拾荒者入馆,还允许他们携行李入内,被网友评为“最温暖图书馆”。 在这个图书馆,曾有一位拾荒老人每天伏案阅读。 他很清瘦、寸头,穿得不大讲究:褪色的红外套,袖口有点脏;一双被泥染黑的白色运动鞋;一根竹棍挑着两个破袋子。 然而,他却比那些衣着光鲜的人更像读书人。 将拾荒的家当整齐放好,起身,不是去书架拿书,而是直奔洗手间。 秋冬一到,水很凉。他还是仔仔细细把手洗干净。 “不要把书弄花了”,老人常这样念叨。 老人看书前认真搓洗双手的照片,迅速在网上走红,许多网友为之动容。 面对前来采访的媒体,他说他叫章楷,是一名普通拾荒者。 由于视力不好,老人要将报架目录端到眼前查询,找到了喜爱的报纸,他顾不得入坐,站在原地就读了起来。 看不清书上的字,他只能奋力贴近。 闭馆音乐响起,他扛起自己捡来的垃圾,走出图书馆,说着“明天再来!” 工作人员已经习惯看着他挑着破袋子,笑眯眯地进进出出,刮风、下雨,只要图书馆开门,他都来。 直到那天,2015年11月18日,“章楷”失约了。 他在过斑马线的时候,被一辆出租车撞成重伤,经抢救无效后去世。 “章楷”,一个和杭州图书馆、和书籍、和知识结缘的老人,走了……但故事还远没有结束。 “魏丁兆”,连女儿都不知道,父亲居然有这个名字。 女儿对父亲曾有很多不满:“父亲每月有5000元的退休金,单位给他分了房子,他却喜欢在街上捡垃圾卖。” “我们都生活在外地,想让他和我们住他不肯,想给他装修一下房子他也不肯,说太浪费,要给他买手机他也不要……” 埋怨、不解、心疼,复杂的情绪一直夹杂在父女之间。 直到整理遗物时,女儿们发现了老人惊人的“遗产”,多年来的所有误解才解开。 也正是这笔遗产,揭开了这位拾荒老人背后伟大的一生。 那笔遗产不是金钱,而是满满一铁盒的收据:《希望工程结对救助卡》,《扶贫公益助学金证书》…… 还有一封封受助学生的来信,泛黄的信笺上,除了满满的感谢,还有学生的考试成绩、大学录取情况,甚至工作落实等好消息。 而这些信件的收件人是——“魏丁兆”。 “魏丁兆”,一个和寒门学子、和公益、和国家未来结缘的老人,走了…… 韦思浩,这才是他真正的名字。 “章楷”、“魏丁兆”……这一切,都是韦思浩隐藏多年的秘密。 原来,老人并非生活窘迫的拾荒者,更有着体面光鲜的身份。 那个连高中生都稀缺的年代,他是杭州大学(现并入浙江大学)的高材生;参与过《汉语大词典》的编写;到退休都是中学一级教师。 但退休后的韦思浩,变成了一个叫“章楷”的拾荒老人,和“体面”根本不沾边。 一根竹竿,两个袋子,寒冬暑夏在街上捡拾易拉罐、塑料瓶,袋子里满满当当的破烂。 他吃的这些苦,不过是想给上不起学的孩子,多捐点钱。 从90年代起的每次捐出三四百,到如今的每次三四千,二十多年来,光捐款助学凭证,就大大小小几十张。 上面统一的签名都是化名:魏丁兆。 感谢信里,那些叫他“魏叔叔”“魏爷爷”的孩子们,甚至都不知道他的真名,是韦思浩...... 这件事,他压根儿不想让别人知道。 为了最大程度省下钱,韦思浩一直住在没装修过的毛坯房里,一张木板床、一个小灯管,再没有其他家具。 家里水电、煤气都没通,他过的是最低标准的生活。然后把省下来的所有钱,换成了孩子们的希望。 一个人,可以雪白无私成这样。 韦思浩不断把自己交付出去:半辈子教书育人;走下讲台退休后,却把更多的学生送入教室;甚至离开这个世界后,都在帮助别人。 十几年前,他就签订器官捐献协议,捐掉所有可用器官,让其他有需要的人活得更好。而骨灰,就撒向江河、顺水而去。 韦思浩走了,这个把捐款单一藏20年的老人,带走了所有属于他的“名字”。 但他求知、善良、坚韧的人性光辉,永远闪耀。 这个世界,他来过,也爱过,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他温柔地对待过。 正因为有人愿意对世界善良相待,更多的人才会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愿善良的你,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