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的恐惧,父母必须知道!
常有父母问,我的孩子怕黑,怕“怪物”,怕大一些的声音……并为孩子的“害怕”表现而发愁。
是人都会有怕的时候,或怕的东西。孩子因为比较弱小无助且应对经验不足,可能会比大人更多地体验到“害怕”。比如,他们会怕黑、怕小动物、怕自己一个人独处……每个孩子害怕的东西都不尽相同,父母需要多留心观察、多与孩子沟通。我们陪孩子去跟他的“害怕”待一会儿,帮孩子解释他们所不了解的事物真相,多陪孩子尝试新鲜事物,一般孩子们的“害怕”都能得到有效改善。
但要提醒的是,在面对孩子的“害怕”时,所有父母需要留意两点:
一、不要随意给孩子扣“胆小”的帽子,而是给孩子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允许孩子“害怕”
恐惧是有好处的。完全没有恐惧的人,他可能早已不在这个世上了,因为他失去了一个最强大的出自本能的护身符。
心理学研究早就指出,人类生来就具有的六种基本情绪包括:高兴、恐惧、愤怒、悲伤、惊奇和厌恶。可以说,包括恐惧在内的这些基本情绪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且都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
所以,父母切不可因为孩子害怕某物、某事、某人而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害怕一样东西是正常的,害怕“害怕”,才值得担心。
二、不要认为诱发孩子对某事/人/物的恐惧
前几日,微信上流行下面这张图片:
不少时候,孩子们的“害怕”是人为诱发的。一个世纪前,行为主义学家华生用实验告诉了我们这一可怕的真相。
在这个实验中,华生将小老鼠放在孩子的面前,同时在孩子的背后敲击物体发出响声,结果导致孩子恐惧反应的出现。多次重复之后,他们又分别在孩子面前呈现兔子、毛绒面具等,结果孩子在看到这些物体时也会出现恐惧反应。
华生因为这个试验备受世人诟病,不过这个实验也给大家带来很多启示。如,人们在习得某种行为的同时,可能会习得当时或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并条件化到今后的人、物和环境中去。正如我们很多人都曾因为幼时的某个痛苦经验(溺水、被咬或者从高处跌落),而在成人后不自觉地对某一事物做出下意识回避那样。
了解了这些,我们可能就会对孩子出现的恐惧情绪和行为有更多的理解,也会更注重对孩子当下情绪的关注和疏导。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避免做另一个“华生”,人为地诱发孩子对某事/人/物的恐惧。
当然,并非所有的恐惧和害怕都能找到根源,且从进化来看,恐惧也不全是坏事,它有其积极的一面:能保护人类对未知的警惕和做出或逃跑或应对的反应。因此,我们有必要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恐惧情绪和反应,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孩子恐惧/害怕时,给予孩子积极的支持、保护孩子,而不是如上面这个实验那样。
如果孩子怕“怪物”,可以让孩子读读这些疗愈绘本
1、《我要来抓你啦!》
【英】托尼·罗斯 文图 敖德译
恐惧就好像书中的怪物一样,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从某个地方钻了出来,大喊着“我要来抓你啦!”它张牙舞爪、露出锋利的牙齿,所到之处,所有的东西无一幸免,都被他吃进了肚子里去。它把山峰当作饼干咔嚓咔嚓地吃掉,把海水当作饮料咕咚咕咚地喝干,就连小星球,都被它当作苹果一样啃光了……可是它还是很饿。
这时,它发现了正在看书的小男孩,“我要来抓你啦!”怪物大叫着,驾着飞船来到了汤米的家……
关于孩子的恐惧,父母必须知道的(附疗愈绘本推荐)
事实上,恐惧(怪物)真的有那么可怕吗?不尽然。通常不被恐惧控制,并最终战胜恐惧的人们都会发现,所谓恐惧,大都是纸老虎,只有那么一点点小,但在一开始,它却被我们无限放大了。所以,面对恐惧,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修炼我们的内心,使其强大起来。
2、《胡萝卜怪》
【美】 阿伦·雷诺兹 著【美)】彼得·布朗 绘 杨玲玲、彭懿 译
众所周知,小兔子超级喜欢吃胡萝卜,但是某一天你发现自己爱吃的食物突然变成了大怪物,会怎么样呢?《胡萝卜怪》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在山中一个叫跳跳沟的地方长满了许多的胡萝卜。一只兔子每次路过的时候,都会随意拔出好多的胡萝卜来吃。这个事情让胡萝卜们很生气,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主意,从这个主意诞生时开始,兔子就觉得有长得像胡萝卜的胡萝卜怪,跟在自己后面或者在夜间出现在他的房间里。
这可让兔子害怕得不得了,可是他的爸爸妈妈都不相信。后来,他自己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胡萝卜们也不再出来作怪了。看后大松一口气:幸好。
但生活中,结局可能不那么完美了。因为很多父母常对孩子的恐惧担忧不以为然,还总是责怪甚至担忧孩子,“胆子那么小可怎么行?(事实上,胆小跟恐惧没有必然关系。)”自然,我们也就能经常这些父母这样对孩子说,“这么点小事,有什么可怕?”
对孩子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小事。这时,恐惧或许已经在他的内心划下了一道鸿沟,孩子能不能跨过去,很多时候是需要父母帮助的。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