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14】在法国学艺术策展,学的是个寂寞吗?

【op.14】在法国学艺术策展,学的是个寂寞吗?

2020-08-12    71'40''

主播: 米同学Emi

211 3

介绍:
趁最近升学/毕业季,和林同学(非要自称Jean-Claude)聊聊在法国学习当代艺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以及离开校园后这段艺术创作与研究的经历,在我们的人生中形成了哪些影响。顺便给我们这个冷门的学校和专业打个小广告:巴黎第一大学,造型艺术系策展专业。 |01:20 想跟大家分享在法国/欧洲的艺术教育体系中,我们是怎样学习策展这个专业的。 第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造型艺术”(Arts plastiques)这个学科到底是什么? 我们所经历的艺术教育是,要同时具备创作和阐释的能力:一个艺术家必须是自己的策展人,比如Daniel Buren。 |07:35 所以这个专业毕业出来可以做啥? “造型艺术”专业有哪些课程设置? 我校的师生关系很平等,学生更多是被称作“青年作者”(les jeunes chercheurs),自己对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负责。 |14:15 我校艺术系开课的老师,有很多是颇具名气和成就的当代艺术家,比如摄影师Eric Rondepierre、装置艺术家Michel Verjux、行为艺术家Marion Laval-Jeantet。 关于Marion Laval-Jeantet的行为作品《愿马儿与我共生》(Que le cheval vive en moi):她向自己体内输送马血浆,然后穿上特制的马蹄高跷,牵着向她提供鲜血的马儿在美术馆内绕场散步。在此之前,她持续数月向体内注射马免疫蛋白,加强免疫系统对马血细胞的耐受能力,为的是在表演期间身体不会对马血有过敏反应。 |27:50 在整个硕士阶段的创作中,我们各自最满意的一件作品是什么? 林同学的声音装置作品和公共艺术作品,用语言和符号制造人的行动的困境。 林同学的装置作品《塑料博物馆》(Musée Plastique),对“未来考古”创作思路的尝试。 每次交作业前布置展览的时候,把整个空间当成我的画布,有一种现场创作、在地创作(in situ)的快乐。 杉本博司在东京宫的个展《Aujourd'hui, le monde est mort (Lost Human Genetic Archive)》,2014;西岸蓬皮杜正在展出的Christodoulos Panayiotou的装置作品《2008》;这些作品的意义,都是有在纪录消逝中的人类文明所创造的现象和符号。 我的毕设作品之一《听说》(Entendre-parler):我收集了上百张购物小票,并在它们背面写上我在咖啡馆、餐厅、酒吧偷听到的别人的聊天内容,而后用透明丝线把这些小票悬挂起来充满整个展览空间。 |54:05 你期待有朝一日为你的作品做展览并向公众展示吗? 遗憾的是,展览并不只关于作品本身:还包括作品阐释、批评、价格、代理、销售等等; 那些年,我们在艺术圈内摸爬滚打的伤与痛…… Tino Sehgal的创作,关注行为、情境、空间,是无法以物质形态进行保存和售卖的作品,一定程度上是反商业的。 在国内看展览的“意难平”:对艺术的纯粹热爱没变过,可看展的心态变了,变得有些抵触了。 我们硕士做的课题是“沉浸式”(immersion),但与今天这些“拍照友好型”展览不是同一个概念。 对艺术的矛盾心理:因为深爱所以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