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俗语瘦词】二

【黄庭坚的俗语瘦词】二

2021-03-03    09'00''

主播: 栀子夜读

302 0

介绍:
【黄庭坚的俗语瘦词】二 这样,黄庭坚就倾注了主要精力来创作诗词,还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理论,即“以俗为雅”。 他的词不行雕刻,都用浅显的句子直抒胸臆,一读即能明白。如写黔中阴雨连绵:“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天漏了,居住在屋里好像在乘船,遍地都是水,把人们苦不堪言的秋雨描绘得形象生动。 如写分别的场景:“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两人情意缠绵、难舍难分,既皱眉而歌,又泪如雨倾,临行的心情异常沉重;如写垂钓:“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将渔翁想象水中鱼儿对鱼饵的若即若离,写得神交意合。 如写伤春:“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无处遮拦。”群花凋零好似病躯瘦弱之人,而词人的伤春意绪却无处排遣。如此等等,均是平常语句,类似口语化,却又雅趣盎然,不同凡响。 因此,读黄庭坚的词,既轻松,又愉悦。 来看他的《清平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多么新颖,多么曲折,风格多么清奇,语言多么轻巧,词味十分隽永。词人先是不知道春天去了哪里?又希望有人知道春的去处,要唤她回来,与她同住。再是盼望黄鹂能得知春的踪迹,谁知黄鹂飞过蔷薇,才知夏天已经来临,美好的春天回不来了。这首惜春词是很有特色的,读来使人耳目一新。 本来,黄庭坚写诗写词是喜欢掉书袋、发议论和堆砌典故的,还追求“无一字无来处”、“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并“以腐朽为神奇”,但像这首《清平乐》一样清新可爱的词,还是占了他近两百首词中较大的比例。 他这样描写女子的美丽:“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说她情窦初开、腰肢苗条、多愁善感,活脱脱一个美少女。 又写:“歌调态、舞工夫、湖南(传说中的美女)都不如。”说她活泼清秀,能歌善舞,盖过美女,便如一位天仙站在面前。 他这样写情侣相恋的痛苦和烦闷:“对景还消瘦。被箇人、把人调戏,我也心儿有。忆我又唤我,见我嗔我,天甚教人怎生受。”又怨又恋,又恼又痴,又道受不了,又好想再感受,把恋爱之人无邪、乖张、淳朴、妒忌等等方面,描绘得非常贴切和独到。 他这样描写江南山水的春容:“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把美丽的景致写成动感了,把春天的勃勃生机描摹得活灵活现。 他这样描写贬所的冬天:“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贬所宣州地近海南,离京城数千里,而梅花照样开得灿烂。词人诧异之余,依然喜出望外,尽扫消沉之气,一片欣慰若狂。 所以,黄庭坚的词风,总体上是春风扑面。 如此好的心情,本应有同样好的命运。徽宗时,黄庭坚倒也得到两次任命,只是他请求做个地方官而没有返京。他的请求获得批准后,即到太平州(今安徽当涂)上任。没想到,初九上任,十七日就罢官,前后仅九天。 为此,黄庭坚不得不感慨:“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到了公元1105年重阳,当黄庭坚写下“万事尽随风雨去”、“酒味今秋似去秋”的词句时,便成为他的绝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