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月散记之清代民居小店河
这次骑友们骑行卫辉市的小店河,我报名当替补队员。当我乘后勤保障车到淇县卫辉交界时,追上了落后的夕阳老大姐。替骑,当仁不让,戴上头盔,就想着一溜烟儿撵上大部队了。村与村之间的乡道却因为雨后的泥泞,变得异常难行,时速只能在10码甚至5码左右,小心翼翼一路泥泞,到马胡同村才步入了快车道。爬坡过塔岗水库、过书写着“太行公仆吴金印”大字的棋盘山隧道……在一个依山傍水的村落,大家停下来,小店河到了。
《卫辉地名志》记载:清初有户闫姓人家在沧河边开了一家店铺,故称小店河。据说此地拥有豫北地区规模最大和原有风貌最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是中国首批传统村落。骑友们纷纷在河渠边洗刷满是泥水车子的时候,我信步爬上坐落在半坡上的小村。春天是极美的,满树都是嫩嫩的黄、崭新的绿;麦子已经开始抽穗了,飘着青青的香气;泡桐花还在盛开,每一棵树,每一片田,都透着精神,水灵,朝气!春雨刚过,清爽的风儿徐徐,眼前迷离,远山氤氲,一路的劳顿辛苦也早已随风飘去。
过一门洞,小村近在眼前。这门楼,孤零零地矗在半山腰,颇有凯旋门的味道。问蹲在旁边闲聊的村民,这门楼的历史谁也说不清,只说以前进入村庄,它是必经之路。观之倒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细细看,在斑驳的墙皮上发现一首主席的诗词,单这墙壁,半个世纪的历史是有了,更遑论这青石间镶嵌的秦砖呢?
村子的位置感觉很好。过小河来,站在偌大的晒谷场,三面环山,右首北边的老房子,一水儿的明清建筑,气势不俗;左边的房子则是现在的百姓居住为多,相比之下,显得简单朴素。说句实话,明清流传至今之民居,其画梁雕栋精美典雅,非现在农户居宅所能比之。不由不感慨,在这似乎穷乡僻壤,竟藏有如此的一片奢华,会是怎样的达官显贵或是何等的殷实大户?给我印象极深的有几处,一家门口的长石条,好家伙,每根都有七八米长,这又是何等的能工巧匠之所为;随意走进一个院落,三进三出的四合院格式,每个院子不太大,却是青石青砖青瓦,木料厚实精美,规规矩矩,房子虽已年久失修,却掩饰不住当年的大气富贵;一棵老槐树根深叶茂,郁郁葱葱的树冠庇护着身边的屋檐瓦顶,一种历史的沧桑油然而生……
骑友们三三两两在这古屋里穿梭,交谈着各自所见所闻。听说有个院子还有绣楼,大家便好奇起来。也是一个四合小院,北屋依坡而立,两个厢房,却是两层楼,走进东边门额上书“关睚起化”的房屋,顺木梯而上,即大家所云的小姐绣楼,屋外居然还有阳台,宽宽的过道、木质的栏杆,试想,夕阳西下,依栏远眺,远山含黛,该是一幅多美的画卷。即便不是绣楼,也是一间极美的居处。在又一厢房的门额,上书“作善降祥”,清晰题刻是同治十一年(1872年)所建,算来这栋房屋也近一百五十年的存在了。大家在啧啧感慨中,抚摸拴马石,走过幽静深深的小胡同,品评满树的青杏儿,徜徉其间,其乐自得。
此时的我,却也受不了这废弃的古建筑所散发的腐朽之气了。昔日之辉煌,如今已是坍塌过半,在可惜中也萌生了一丝厌恶。如此下去,要不了多少年,此地怕也是消逝的一片废墟。喧嚣的胡同,很快就会恢复它寂寞的幽静,任风雨侵蚀,风烛残年。
为寻觅午休搭吊床的树林,我又绕着村庄走了一遭。南边的房屋虽然朴实简单,却因有人居住而整洁温馨。走到一院落极为干净的农户,苹果树青翠欲滴,老伯两口儿正在午饭,大娘起身招呼,淳朴之情让人感动。透过满街摇曳的树枝,遥望对面的古建筑群,散淡惬意,是陶渊明的意境吗?趁大家在忙着造饭,我与两友又参观了一农家酒厂,制酒的火灶、盛满酒糟的大缸、还有地下酒窖,散发着浓浓的酒香。主人热情地倒了小半碗酒,说是小米酿造的,呷一口,味道浓烈,入肚后却是舒服温热,此刻已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大锅烩菜,吃得不赖,帮厨的不少,大家聊天逗乐,暖意浓浓的大家庭一般。归途,走淇县对寺窑,骑友云累了,我替补骑这段山路,是极喜欢的。这段路风景尤胜,峥嵘崔嵬的山势,漫山遍野的绿叶粉花是我的所爱,甚至可以对着山川大喊“ 噫吁嚱,危乎高哉!”酣畅淋漓,岂不快哉?
(郎月于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