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月散记之竹园老屋
淇河,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被鹤壁人誉为史河、诗河、母亲河。在她流淌的两岸,如珍珠般散落着一座座民居村落。我常从市区溯河而上,或驱车或骑行,甚或是步行,远的到过淇河的源头山西陵川的棋子山,近的则是无数次走过清水湾、太极图、白龙庙、桑园、三道湾、七里沟、盘石头水库等等美丽之所,总也是流连忘返,走也走不过瘾。尤其是这盛夏时节,有什么比这条线路更清爽、更诱人呢?这几天,看到《鹤壁日报》开辟了 “寻找鹤壁古民居古建筑”栏目,开宗第一篇就是竹园的“九门相照,百年沧桑”。哦,竹园,让人不由不想起《诗经》里“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诗句,这隐藏在淇河之畔的小村庄,今日该是怎样的苍翠欲滴呢?走淇河步道,访百年老屋,就是它了!
在百度地图上却搜不到“竹园”的名字,询问了熟悉上峪乡的朋友 ,说是在桑园以西,心里便落了底儿。周日早上,三十多位老少驴友撒欢般直奔淇河。一路河水相伴,清爽宜人,尤其是穿过河中小桥时,凉丝丝的水汽迎面而来,在这暑天里,如同饮了一杯冰激凌般的凉爽。过了桑园的河滩地,便是竹园了。
竹园,掩映在山路岔口的绿树丛中,难怪去老洞、走三道湾都不曾留意过。果然是一处风水宝地,整个村庄依山傍水,张开怀抱迎接淇河清风,背靠山坡沐浴和煦暖阳,一处处石屋环山而建,显得干净整齐。在村里一座老屋前的小广场扎下车来,问村民才知道竹园是柏尖山的一个自然村,大家着急地寻找“九门相照”的古院落,问了位置,便奔小胡同而去。
所谓“九门相照”,是指建筑群五重院落,南北排列、门户相通 ,形成九门相照的格局。附近安阳的马氏庄园就是平原地区比较有名气的一处。而这山区小小村落,怎么会有如此的大手笔呢?我将信将疑,沿着胡同往坡上走,可惜几处院门紧闭,到最后一个院落,却是敞开了,进得门来,石缝里的青苔,斑驳的墙壁,应该是好久没有人居住了。拾级而上,堂屋离地面大约有3米多高,有点二层楼的感觉。不知谁推开了东厢房房顶的木盖儿,我们顺势攀了梯子上去。站在最高处,放眼望下去,这才深切体验到建筑群的宏大气势。一重一重的院落,从山下修到半坡,那是一个气派,数来,的确是五重院的“九门相照”。满眼的小青瓦有规则地叠压在屋顶,宛若一张硕大的宣纸染满了黛青的鱼鳞,鱼鳞边儿又晕染着岁月的青苔,仿若一幅美丽的水墨画,煞是好看。我们小心地走下来,抬眼见堂屋与东西厢房的青石门匾上分别刻着“耕读传家”、“半耕半读”、“勤俭人家”的家训,仔细辨识,落款是“大清光绪二十八年十月初三”的字样。也就是1902年了,果真是百年有余!可能是后代分家,各住各的安乐窝,如今每座院落都堵死了。只能想象那时候九门相通,一大家族其乐融融的景象了。想寻到这一爿石屋更多的岁月痕迹,自个儿便串门走巷,门前的拴马石,厨房的排风口,这座石屋的窗棂,那座屋脊的吉祥兽,一直把剩余不多的相机电池完全消耗掉了,再遇到诸如石磨石碾便只能用手机拍了。
听闻这房子是一个郭安元的村民带领后人历史37年建成的,共有21栋建筑,61间房。佩服之余,恍然之间会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汉子呢?时光如云烟,眨眼就是一百年,却也留下这铮铮青石,诠释他一生的聪明才智。
偶然遇到一位台湾来的黄姓太太,竟在此居住五六年了,说是承包当地的荒山荒坡。不觉诧异起来,交谈几句,听闻她主要种植了一些林木。她和乡亲们很熟,热情地当起了向导,带着我们走了几处院子,甚至还有一处喂养有牲口的马厩。一个台湾人,千里迢迢,来到这小山村,种植树木,绿化荒山,为何?为了钱财吗?似乎不是,这又该是怎样的一份心境呢?
在无尽的遐想中,返白龙庙水库。在这豫北唯一的一处冰臼群间徜徉流连,看奇石怪峰,钻山崖溶洞,戏清澈流水,完全忘却了头顶的太阳越来越热的炙烤。马上就可以吃上一碗过瘾的烩菜,然后躺在小树林的吊床上,美美地睡上一个美梦了。
郎月于2013.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