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贴嘎嘎
原创 颍源柳 颍源柳 2022-01-30 07:39
“嘎嘎“(ga)是一个象声词,原指鹅、鸭的叫声。不知从何时起,颍河源的人把这个词赋予了“崭新”之意。如进入腊月,需要该给小孩子买新衣服穿了,他们会说“年下了,该给孩子们买身新嘠嘎了!”这里的“嘠嘎”指的就是新衣服。由此推到了年俗之一的贴春联,二十八贴嘎嘎,这里的“嘎嘎”指的是迎新年要贴的春联。
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产生于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皇帝孟昶有一年除夕,心血来潮,命翰林学士辛寅逊在他门口的桃木板上,为他写两句吉利话。辛寅逊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宋代王安石有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新桃旧符”指的就是新旧春联。但宋代贴春联还是少数富贵人家。又据相关史料载,民间普遍开始贴春联,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执政的时代。
颍河源贴春联是有讲究的。回族人家不贴春联;家有白事者,三年内不贴红色春联,若贴,必用浅绿或鲜绿色的纸写春联。回族的清真寺不贴春联,佛、儒、道的寺、院、庙都需贴春联。平民家中只要有门必贴春联;其他如土地爷牌位,灶王爷牌位,主子位要贴对联。另外象水缸,面罐,箱子,屋顶棚,水井,灶房案板,树木,架子车,拖拉机,木匠用的大锯、大锛,猪圈、羊圈、牲口圈,甚至狗窝也都要贴一张长条红色的吉利辞。这些地方一般都写:清水满缸,五谷丰登,百花满棚,源流不尽,提刀大吉,一路平安,拖拉机上贴“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开锯大吉,开锛大吉,猪圈上贴“又肥又壮”,羊圈上贴“羊上南山吃青草,一年四季下双羔”,牲口圈上贴“槽头兴旺”等。有一年,村上有好养狗的赵姓之人,托我给他家的狗窝写副对联,我就写了“看好咱家门,不咬吕洞宾”,引来许多欢笑声。历史上的“苟杳"和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是好朋友,并非“狗咬”二字,但在民间许多老百姓中有句歇后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当然“出门见喜”的长红条,每年家家户户都会贴在正对大门处。
二十八贴嘠嘎,是年俗,但也是有说头的。我父亲说,旧社会颍河源有个规矩:债主不允许到贴了春联的人家再崔债,让人家过个安稳年。否则,债主就会因不道义、不仗义而名声扫地。“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还是珍重名声好。过去,很多穷人家都在腊月二十八开始贴嘠嘎了。
颍河源还有一类人家也是在腊月二十八贴嘠嘎,这类人家在颍河源叫“屯户”。如颍河源——石道街的苏姓,洪姓,倪姓,陈姓人家都是“屯户”,另外颍河源周边的君召街的赵姓,王上村的王姓,王楼村的王姓,庄王村的王姓,海渚村的 陈、林二姓等也都是“屯户”。“屯户”之名来自于明代。元代灭亡后,中原可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明太祖朱洪武从山西和南方等地遣人入住中原,实行“军屯”制。很多是全家、全家族人迁徙到中原,这些人平时种田地,战时当兵用,久而久之,这些人家被称之为“屯户”。“屯户”随时都有被征召参战的可能。明代皇帝颁发诏书是需要选“黄道吉日”的,每月的初一,即为好日子,许多圣旨诏书都在这一天发布。“屯户”们思索的是“若大年初一,圣旨到,需征战,怎过新年呢?”于是“屯户”们想出一策,腊月二十八贴春联,年三十的晚上烧香拜祖宗,放鞭炮,吃扁食,把年三十当大年初一过,以备皇帝征召。
若从明代算起,颍河源腊月二十八贴嘠嘎的年俗也有六百五十年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