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汉字中的小字辈——“砼”

说说汉字中的小字辈——“砼”

2020-11-22    08'12''

主播: 风语浅藏

230 3

介绍:
《晋铝志·华泽卷》编写组各位同仁: 你们辛苦了!我们合作一年时间以来,大家分工协作,搜集资料,采撷图片,撰写文字,其中的甘苦辛酸大家都有体会!截至今天,《华泽卷》的雏形已经形成,我们终于完成了阶段性目标任务。今天写给大家一封信,一起聊聊天,也算一次小小的精神放松吧。 前一段时间驱车经过铝联路,看路旁新起一家小企业,厂门上方“海马商砼”四个大字赫然在目,便对“砼”字有了一点印象。这几天我们一起讨论厂志初稿,在王建好同志编写的《基本建设》一章中,“砼”字又是屡见不鲜。于是乎,又查字典又去“百度”,感到“砼”还真是一个很奇特的字。那就把它揪出来说一说吧。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多数古已有之,只不过是从繁琐难写的古字逐渐演变、简化而来的。后来伴随着各民族的文化融合、尤其是东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一些字、词引进中国,丰富了汉字的内容,比如一些粮食作物、蔬菜水果之类名称,就是这样来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老祖宗究竟造了多少个汉字,这个无法统计。可以肯定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造的汉字基本上就没有了。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砼”,却是一个特例,它就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造的字。所以我说“砼”是汉字中的“小字辈”。 先说说“砼”的来历吧。大概很多人第一次见到“砼”并不认识,更不明白它是什么意思,于是觉得它是一个生僻字。查阅字典,原来是建筑方面的一个字,释义为:混凝土!混凝土是中国近代从西方引进来的一种建筑材料,也算一个舶来品,在工程建设中被广泛使用。所以说“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词,基本只要说到建筑都离不开混凝土。可是人们普遍认为“混凝土”笔划太多,一共三十笔,记录起来既费时又费力。 1953年,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先生灵机一动,突发奇想,他觉得混凝土是将水泥+碎石+砂+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凝固以后和石头一样坚硬结实,这不就是人工制作的石头嘛!于是他就用“人工石”三个字来代替“混凝土”,这样写起来更加简便一些,从而大大加快了笔记速度。后来,人们又感到用“人工石”还是有些不方便,能不能把它合成一个字呢?于是“砼”字就诞生了,并且在大学生中得到推广。 1955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颁布的《结构工程名词》一书中,明确推荐“砼”字与“混凝土”一词并用。从此,“砼”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直到1985年6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准了“砼”与“混凝土”同义、并用的法定地位。这样,“砼”就堂而皇之地登上《新华字典》,成为汉字中的一位新成员了。 那么“砼”又怎样读呢?查阅字典,读音tong。那又是为什么呢?“百度”上是这样表述的:“砼”是混凝土,混凝土在法语当中用“BETON”来表示,音译过来就是“必痛”。由于混凝土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外来词汇,所以中文根据外文音译过来,就读作tong了。 在这里,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要说出来。在字典上查阅“砼”字的时候,还顺便发现另一个字:“仝”,读作tong。它的释义综合起来是:(1)同“同”,或说就是“同”的古字;(2)姓或名,例如唐代人卢仝、宋代人关仝、明代人仝寅等。 由此可见,“仝”字古已有之,应是“砼”字的旁系老祖宗了!所以,我们能不能产生这样的臆想呢:这里权且把“砼”看作一个形声字,从石,仝(tong)声。如果这种想法成立的话,那么关于“砼”字读音的缘由,我更倾向于它是一个形声字,而不同意它是法语音译的结果。 回头再说一下“商砼”吧。它的全称是商业混凝土,写作商砼,人们有时读作商砼(hun,混),当然这只是一种口语读法,完全可以忽略不管。 综上所述,最后说一点总结性的话。“砼”是一个建筑方面的字,它是混凝土的代名词。“砼”是汉字中的小字辈,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才诞生的。“砼”是一个生僻字,读作tong,我把它看作形声字,不能理解为仅从法语音译而来。如此而已。 厂志编写虽然大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但下一步的工作任务还很重。切磋,打磨,反复修改,直到定稿,还需要大家下一番真功夫、细功夫,希望同志们不要懈怠,继续努力!等到编写任务圆满完成的那一天,我请大家吃饭。 致以 崇高的敬意! 张信心 2020年11月12日
上一期: 3.提出了
下一期: 重拾博客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