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简说(之一)

《弟子规》简说(之一)

2022-09-05    08'29''

主播: 慧來學習平台

83 1

介绍:
《弟子规》简说(之一) 总叙 原文: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大意: 开头的总叙共有八句,点出本书的大意,说明学童应从孝悌、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及学文中去实践圣人的教诲。这段是说《弟子规》这本书是学童们的生活规范,它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暇,更应努力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各种经典,以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详解: “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忠臣出于孝子之门”,说明了孝是一切的根本啊!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众生。“谨而信”,生活中的言语行为,需要不断地学习修养,不能顺其自然。一般人很容易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对于好的言行往往要勉强学习。所以我们应愈早学习正确的言行,改掉不正确的言行,长大后就不会感到勉强困难。 “泛爱众,而亲仁”对于大众,我们要平等对待,并能随缘随分随力爱护。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大众看成我们的亲人,彼此和睦共处,社会上你争我夺的暴戾之气,怎么不会消退呢?但是,要做好孝悌、谨信、泛爱众,就应亲近有仁德的人,从仁者的言行中得到学习的楷模。虚心请仁者指正我们的过错,使孝悌、谨信、泛爱众更能切实力行,才不会孤陋寡闻,这样就能一步一步往圣贤的路子走了。怎样的人才是仁者呢?仁者他可能出现在我们的朋友、师长当中,他们的心总为大家着想,在日常中,他们能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并不断努力学习圣贤之道。如果我们有幸遇到这样一位仁者,应该把握机会,好好亲近,向他请益学习。 “有余力,则学文”,这两句话说明了孝悌、谨信、泛爱众与亲仁是本分之事,本分一定要奉行,认真去做。至于“学文”之事,是有余力的时候。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在家里,父母需要我们帮忙做事,我们却推说要读书,或者和同学相约要出去,要练习各种才艺,这就不能替父母分劳,亏了孝道,失去了本分。好比一棵大树,若树根受伤了,不论枝叶如何茂盛,大树都将枯萎。前四条本分之事好比树的根,读书才艺像是枝叶,若本分有亏,不论读书、才艺如何胜过别人,也很难立足于人世间。“有余力,则学文”,这个“则”字看得出有更积极的意义。“则”是“就是”的意思,是说一有余力,就立刻去办“学文”的事。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一个人本质虽很好,若缺少礼仪才艺的熏习,就不免粗野鄙陋。 有一次,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向孔子问道:“南山有一种竹子,天生就很直,砍下来当作箭,可以射穿犀牛皮。本质好就可以了,何必再学习呢?”孔子说:“如果箭尾再加上羽毛,箭头装上箭簇,射入皮革不是更深更准吗?”这说明有好的本质,再加上羽毛箭簇的修饰,就会有更好的成绩。所以孔子对学生的期望是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也就是“文”和“质”均衡发展的君子。 现代的同学们,生活富裕,都能上学校念书,有许多时间来学习各种知识才艺,这些知识才艺只要有助于大众的,就应当认真学习。但如果时间有限,就应优先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因为经典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学习熟练之后,可以解决许多问题,更可以让我们成圣成贤。所以大家应立志来研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