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简说(之九)
出则悌
原文: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大意:
现代小家庭居多,家中子女大都只有两三个,甚至是单生一个,往往缺乏学习与兄弟姐妹相处的良好环境。再加上父母都是上班族,小孩很小就进了托儿所、幼儿园,更减少了亲自教导子女的时间。一旦进入小学,过团体生活,如何在团体中相处,都容易发生适应困难、行为偏差的问题。
《弟子规》重视礼的教化,从小就落实于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教育,无形之中,消弭许多社会的文明病。《弟子规》中“出则悌”这段经文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而兄弟姐妹之间要如何相处才能和睦?应注重哪些要点呢?
详解: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当兄姐的,年纪大,懂得的道理较多,经验较丰富,应当要帮助弟妹。反之,当弟妹的,年纪小,要听从兄姐的指导,不要自以为是,就能符合恭敬的道理。能做到“兄友弟恭”,冲突自然减少,父母看在眼里便感到欣慰,无形中就做到孝顺了。反之,兄弟姐妹冲突吵架,让父母为难,为谁说话都很难公平,父母心中就会担忧不快乐。所以为人子女想做好孝顺,除了好好侍奉父母外,和兄弟姐妹也要和睦相处,才能赡养父母的身及心。
“财物轻,怨何生。”今日大家追求物质享受,把财物看得很重要,对孝顺父母,兄友弟恭的伦常道理却忽略了。许多兄弟分家后,犹如冤家避不见面,原因大多来自对财物看得太重,感到分得不公平,互相计较而萌生怨气。如果此时父母还健在,叫他们如何安心?如果父母已去世,必然蒙羞痛苦。人要在世间生存,必须有钱财物品,但蔬食布衣,陋室而居,一样可以过得去。若能视富贵如浮云,重义轻利,那么滋润内心的天伦之乐,才是最真实的、最耐久的享受。
周文王的大伯父泰伯,孔子称赞他有三让天下的美德。当周文王出生时,祖父古公亶父就说了一句话:“我周家将来一定有兴盛家业的人,那个人就是昌罢!”如果照传统的规定,古公亶父的位子应该传给大儿子泰伯,不可能传给三儿子季历,季历就是文王的父亲,这样周文王就无法继承国位。
泰伯很有智慧,听到父亲这句话,了解父亲的心意,于是藉父亲生病时需要药材,便偕同二弟仲雍往南方去采药,并将自己纹身断发,这样一来就不能接受国位,而满了父亲的心愿。泰伯不仅舍掉世间最大的财物──国位,让位给三弟季历,又顺利地把国位再传给文王。这种作为,使人看不出他让国的行径,所以孔子称赞他是“至德”呀!家人们!见贤思齐,让我们学习把自己心爱的财物,让给兄弟姐妹,甚至需要的人吧!
“言语忍,忿自泯。”一发觉言语有“火药味”就要先警惕,学忍辱,不管对方如何,心要柔软下来。要想想:一旦言语冲突起来,总是拣些伤心的话来骂人。对方一听,将愤恨填膺,终身难忘。俗云“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忍得下,自有海阔天空的舒畅。
唐朝张公艺先生家中五代同堂,全家上下和乐融融。皇帝路过,仰慕他治家整齐,便请问有何妙法?张公艺先生写了一个“忍”字,再一个“忍”字……连续写了一百个“忍”字,他的大家庭就因家中大小都能互相忍让,而得以维持。这就是有名的“百忍成家”。
能看轻财物,肯忍下逆耳言语,必须在平时省察
自己的心念,有否偏离成圣成贤的道路?对世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伦常,有否看重?肯不肯去尝试实行?肯如此办,自然乐于轻财物、忍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