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简说(之十一)
原文: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大意: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那是不礼貌的行为。在长辈面前,不要表示自己很有才能,藐视长辈。走路时遇见长辈,要赶紧走向前去行礼问候。如果长辈没和我们说话时,就先退到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着,让长辈先走过去。如果自己是骑马,遇到长辈就应下马;如果乘坐车辆,就应下车。让长辈先过去,等待大约离我们百步的距离后,自己才上马或上车。
详解:
“称尊长,勿呼名。”称呼是重要的礼仪,中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对于长辈一向不敢直接称呼他的名。因为称名是长辈呼叫晚辈,或是自称用的。如果随便称呼,不只长辈会觉得我们无礼,更显示出自己的鲁莽无知!
古时候“名”是父母所取,成年以后则另外取“字”或是“号”。同辈和晚辈就用“字”或“号”来称呼,如孔子名是“丘”,字是“仲尼”,后人尊重至圣先师孔子,遇到孔子的名时,更是不敢读原来的音“丘”,而读“某”的音,以示尊重。书写时也不敢全写“丘”,而是缺一个笔划写为“斤”。至于孔子的朋友同辈,对孔子称呼都用“仲尼”,晚辈学生称呼孔子为“仲尼夫子”。我们读诵“四书五经”等中国经典时,若明白称呼的规矩,就能体会经文当时的情境,及交谈的对象背景,更容易走入经文世界。
“对尊长,勿见能。”能力是用来辨事,并非作为炫耀之用。在尊长面前,不可因为自己学识能力高于长辈,故意将它显露出来,压迫长辈以提高自己的地位。这种狂妄的心理,趾高气扬的态度,反而让旁人感到厌恶。我们应该收敛起光芒,学习温和谦恭才是。“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趋”是快走,“揖”是古时行敬礼用的作揖。路上遇到长辈,能赶快前去行礼打招呼,是尊重长辈的行为表现,不可视而不见,形同陌路,或是怕羞而避开长辈。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百步余的距离,大约是已渐渐看不清长辈的脸孔,这时再骑上马或乘上车离去。能如此不怕麻烦,可以看出内心对长辈尊重之情。唐朝大诗人李白,有一天到江边为好友孟浩然送行,作了一首诗《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说“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在岸边看着老友孟浩然的船,渐渐消失在碧空里,才依依不舍离去,让人体会出他和好友深厚的情谊。可与本段“过犹待,百步余。”相互得到启发。
目前西式教育盛行,很多人对长辈及父母都直呼其名,这是中国儒家礼节所避讳的。礼,能区别尊卑亲疏,使人更注重细微的言行,及内心的感受,更可以让人文的教化深入人心,提高人性中良好的德能。礼,讲究的是“卑己尊人”,从小处养成谦卑的心理,
才能克制浮动的情绪和滔滔私欲,不要嫌礼太麻烦,觉得做起来别扭,就一味舍弃反对。因为人心本来就复杂多变,必得以细腻的礼节来调理身心,才能养成雍容大方,安详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