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 「見人之得 如己之得 見人之失 如己之失」第40集

太上感應篇 「見人之得 如己之得 見人之失 如己之失」第40集

2023-12-25    05'24''

主播: 慧來學習平台

228 1

介绍:
太上感應篇 「見人之得 如己之得 見人之失 如己之失」第40集 【見人之得 如己之得 見人之失 如己之失】 看見別人有所獲得,就如同自己得到一樣高興;看見他人有所損失,就如同自己損失一樣難過。 現在人見到別人的得失,不能看作自己的得失。只因一片私心為著自己,希望得到,害怕失去。如此便動了惟恐別人得到,寧可使人失去的念頭。起初只是為了利己,後來漸漸變成妨害他人。然而妒忌成功,樂見失敗,這與他人又有何關係呢?只是徒自敗壞心術,種下惡因傷害自己而已。殊不知要成就聖賢的功夫,本來就要消除自我偏見。要成就達觀人的見識,也須打破凡夫俗情。能悟出別人和自己原來同是一體,得失本是上天安排的命運,如此就能見到他人所得,不但不會嫉妒,還會百般扶持協助。看到別人有所損失,不但不會歡喜,而且還會多方救助保護。這就是自己的真實受用之處。 唐朝名臣梁國公狄仁傑jié,在並州(今山西太原)當法曹參軍(掌管司法長官)時,有一位姓鄭的人,奉命出使到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而他母親又年老多病。狄dí公說:「他的母親年老又生病,怎可派遣到萬里之外,使他心生憂愁呢?」於是就去晉見長史(郡府掌管兵馬的官)藺lìn仁基,請求代他出行。藺lìn仁基平時與李司馬感情不好,看到這種情形就說:「狄公都能有如此愛心,我們怎能不自我感到慚愧呢?」於是二人從此就和睦相處了。 在春秋戰國時,薛瑗當燕國宰相,內心不能平等無私,而且常常妒忌他人所得,歡喜別人失落,不但不推薦賢能,且還心生嫉妒,使他人不能上進。後來他有一個兒子死在獄中,其餘的都變成殘廢。薛瑗yuàn此時才向孔子的學生子皋gāo請教,子皋就將《中誡經》傳授給他。此時薛瑗yuàn非常後悔,發誓力行經中教誨,最後僅保住一個兒子。 明朝的蓮池大師說:「人們對於世間財色名利的誘惑,可用比喻來說明。譬如這裡有大火燃燒,旁邊放有五種不同東西:第一種像是乾草,才碰到火就燃燒起來。第二種有如木柴,只要將它吹氣,就能燃燒。第三種像鐵,雖不可能燃燒,但可以熔化。第四種像水,不但不能燃燒它,反而能把火滅掉。但把水放鍋裡煮,還是會被火燒開。第五種像虛空,任憑大火怎麼燒,它還是如如不動,也不需要去澆熄,火到最後自然熄滅。能夠修心的人,應以此來觀察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