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封丘作 唐 高适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 且迟回。 乃知梅福徒为尔,转忆陶潜归去来。 注释 ⑴渔樵:打渔砍柴。孟诸:古大泽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 ⑵悠悠:闲适貌。 ⑶乍(zhà)可:只可。草泽:草野,民间。 ⑷宁堪:哪堪。风尘:尘世扰攘。 ⑸小邑:小城。 ⑹公门:国家机关。期:期限。 ⑺碎:一作“破”。 ⑻黎庶:黎民百姓。 ⑼归:一作“悲”。妻子:妻子与儿女。 ⑽举家:全家。 ⑾生事:生计。南亩田:泛指田地。 ⑿世情:世态人情。 ⒀旧山:家山,故乡。 ⒁衔:奉。且:一作“日”。迟回:徘徊。 ⒂梅福:西汉末隐者。曾任南昌县尉,数次上书言事。后弃家隐遁,传说后来修道成仙而去。 ⒃陶潜(qián):即陶渊明,东晋诗人。归去来:指陶渊明赋《归去来兮辞》。 译文 我本来是在孟渚的野外打渔砍柴的人,一生本是十分悠闲的。 我这样的人只可在草莽之间狂放高歌,哪堪身居卑职,经受尘世扰攘之苦。 只觉得小小城镇没有什么可做的,身在公门却什么事都有期限。 那些下拜迎接大官长上的繁文缛节已经令我心力交瘁,奉命驱策百姓更让我感到悲哀。 回到家中向家人征询意见,全家都苦笑着说,现在竟是这样。 生计还是应该以耕田为主,世事人情都交付给那东流而去的江河之水吧。 我梦中都在想念着的故乡在哪里呢,因为奉了君王之命暂时欲去又未去。 我现在才知道梅福突然数次上书,又想起陶潜曾弃官而去,创作《归去来辞》。 创作背景 高适出身寒门,年轻时郁郁不得志。贫困潦倒、浪迹草野的生涯,曾使他对民间的疾苦有了深刻了解,从而使他对下层劳动人民产生一定的同情心。天宝八载(749年),高适将近五十岁时,才因宋州刺史张九皋的推荐,中“有道科”。中第后,却只得了个封丘县尉的小官,大失所望。《封丘作》一诗就是诗人任封丘县尉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天宝九载(750年)秋高适在封丘任上送兵到蓟北至天宝十载(751年)春天返回期间。 此诗作于封丘县(今属河南)县尉任上,是诗人发自肺腑的自白,揭示了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出仕之后又强烈希望归隐的衷曲。全诗先自述本性不羁靡于物,随即言及担任小吏的无奈与悲哀,最后追述先贤胜事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之意。言辞间忧戚而不绝望,强言放达之中饱含对民间疾苦的眷眷关注之心。结构上连贯严整,层次分明,散句与偶句间互为用,颇具跌宕回旋之妙。 高适(704—765年),字仲武,号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天宝八年(749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 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上一期: 春江花月夜(2)
下一期: 浪淘沙·北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