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019.渔家傲·秋思

词019.渔家傲·秋思

2022-03-20    09'06''

主播: 长水退士(古诗词)

207 0

介绍:
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 北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⑴.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⑵.塞: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⑶.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⑷.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⑸.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⑹.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⑺.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⑻.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⑼.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背景: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这首词就是在此时所写。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词中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这首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途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转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苦读及第,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