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踩着你的脚印:该怎样扶起倒下的“人心”

主播踩着你的脚印:该怎样扶起倒下的“人心”

2016-09-07    06'21''

主播: FM1781130

26 0

介绍:
文/竹箫 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曾播出过一则新闻“老人骑车摔倒,反诬帮忙学生”。 事件发生在四川省彭州市,老人骑车行至十字路口时不慎摔倒,一名路过的高三毕业生见状,立刻上前将其搀扶,但没想到老人竟一把抓住他不让走。 报案后,民警很快赶来询问了现场情况,根据群众反映,该学生并没有撞倒老人。 通过调取事发路段的监控视频才发现,老人的确是自己摔倒的,并未与任何人、车辆发生碰撞。 无独有偶,以前也有过类似学生好心帮助摔倒老人,却反遭讹诈的事件发生,同样也是经过民警调查取证之后,才还原了真相,没有让好心人蒙受不白之冤。 这几年,有关“老人摔倒扶不扶”的新闻一直都是社会上的舆论热点讨论话题。 虽然人们对讹诈者予以人性上的批判和道德上的谴责,可遗憾的是,类似“老人骑车摔倒,反诬帮忙学生”的新闻却还是屡见不鲜。 于是相关部门应加快立法进程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好心人撑起一道保护伞,让行善者再无后顾之忧。 2013年,首个《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出台,该规定明确助人者不用自证清白,举证责任由被救助人担负。如果被救助人无法举证,将要承担相关费用。 如果查实是诬陷的,要向救助人道歉和赔偿损失,严重的还将被追究刑事责任,因此该法也被称为“好人法”。 为好人立法,在文明的社会里确实是一项非常必要的举措,但这项举措是否完全行之有效,可能还有待商榷。任何法律,都是建立在证据之上才能发挥其作用。 试想,如果在既没有监控摄像头,也没有旁人目击的情况下,热心帮助摔倒在地的人,一旦发生纠纷对簿公堂,在没有任何线索,无法调查取证的情况下,双方各执一词该怎么办呢? 尴尬的是,没有证据,法律的力量也会显得苍白。 把事件上升到良知的层面上来看,不得不承认把某些人给扶了起来,可他的心却依然“瘫倒”在地。 正如小品《扶不扶》里郝建说的那样,“人心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 这一现象,无疑暴露出了道德滑坡与人格倒退的事实。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非得有颗善心,但是必须得有起码的良心。 汉字中良心的“良”与粮食 “粮”的形声字同音。粮食,乃人生存之本,良心,则为做人之道。 两者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可见一斑。 回到文章的开头,事后记者电话采访了那名男孩,被问及今后是否还会去做这样的事时,男孩给出了肯定回答,但同时他也无奈地表示,以后会吃一堑长一智,在做好事前会拍照取证。 常言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别人本来是一种精神和良心上的双重享受,现如今却有可能要面临一定风险,承受各种担心带来的复杂心情,不可否认,这是人性中 “善”的悲哀。 法律并不是万能的,虽然的确能够起到警醒、约束、引导和鼓励的积极作用,其意义非常值得肯定,但完全仰仗法律是不太现实的。 正如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锡锌所言,“完全通过立法来‘扶起’道德是有难度的,解决这个问题要通过社会规则、法律规则、道德等多方面因素来共同作用。” 其实归根结底,传统的公序良俗和传统美德,还是需要每个国民本身的自觉性和自发性,用行动去继承和发扬社会主流价值观,而不是仅仅依靠法律的强制力来用执行的手段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