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有多聪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先天或后天能不能有一种能力,可以对所有负面的东西视而不见,或是转变成正面的东西。之所以有这种能力,有时是因为一个人特别有智慧,能够顺应和转变,有时是因为他天生就有这种能力。即使智商不高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他不会被外界的眼神伤到。
有一次,我和一帮朋友吃饭,当时在座的不是互联网大佬就是媒体大佬,但大家聊着聊着就聊起了《非诚勿扰》节目,对主持人和嘉宾“品头论足”,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非诚勿扰》有多火。
后来我读到一本书,是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写的《低智商社会》。大前研一曾经担任过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董事及亚太分公司的总经理,是国际知名的管理学家。他常有惊人之语,擅长把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重新提出来,下一个定义,最后引起大家的关注。书名所指是社会当中的低智商现象,出版人想出了《低智商社会》这样一个书名,读起来很有时代感,还有一种恶狠狠的快感,好像自己的智商很高的样子。
看了《非诚勿扰》之后,我觉得我们的社会在某些时候的确存在低智商现象。当然,《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和编导的智商是很高的,他们把握住了这个社会的脉搏——低智商。在低智商社会采用这样的形式,节目很容易就火起来了;如果采用高智商的形式,可能还火不起来呢。
大家都知道,“智商”并不是一个单一维度的概念。有理智上的智商,即通常所说的与解数学题能力密切相关的智力。美国人丹尼尔·戈尔曼提出了“情商”的概念,后来又提出了“社交商”理论。通常意义上的那种智商,对一个人的幸福和成功的作用实际上最小。戈尔曼先是指出情商更重要,之后又认为更重要的是社交商。就是一个人在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和应变的能力,这往往跟高智商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中国历史上为什么韩非被害、墨子被边缘化并走向消亡,而孔子最后成为了主流。
评判综合意义上的高智商,标准很简单:第一,你过得快乐不快乐;第二,别人喜不喜欢你。《非诚勿扰》这个节目,它的形式是婚姻和爱情,但其实跟婚姻和爱情没有太大的关系。它要是一档正儿八经的相亲节目,肯定就没这么火。在当下这个低智商的语境里,它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
看这个节目的观众就像自己走进一家美女超市,可以去挑选自己心仪的对象。打个比方,就像一只蚊子进了天体浴场一样,满口都是肉。《非诚勿扰》节目中有24位女嘉宾,是“金陵十二钗”的两倍,全都放在你面前。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帅哥、成功男人的拍卖场。一边是超市,一边是拍卖场,双方互相出价,看看能不能成交。实际上,这个节目里的人不是来相亲的,而是要来制造社会新闻的。因此可以说,这档节目反映了社会百态。在《冬吴相对论》里,我们总是在讲的正能量、负能量、什么样的心态是快乐幸福的、怎样会成功等内容,在这档节目都有所呈现。
其中有一期节目,一位男嘉宾上场时打扮怪异,一眼看上去像一只企鹅,完全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种俊男,或者是非常流行的花样美男的形象。但是他创造了一个奇迹,几轮下来,24位女嘉宾中只有4个人灭了灯。他非常受欢迎,至少大家愿意去了解他。
一般来说,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在这档节目中,如果第一印象不好,继续下去的可能性就少了一半。但就是这么一个看上去其貌不扬,甚至有点搞怪的“企鹅男”却很受欢迎。当时主持人就对他说:“你绝对不是凡人。”他回答说自己一直到高中时才知道自己是地球人,他一直怀疑自己是外星人。他身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对于一些来自他人或外界的负面情绪有一种天然的屏蔽能力,甚至能转化成正面情绪。
他的表现让我想起了一本书,就是渡边淳一写的《钝感力》。我们认为,敏感、反应敏锐、善于随机应变的人才是聪明人。如果一个人很迟钝、反应慢、傻乎乎的,这样的人几乎就抓不住机会。但是,渡边淳一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那些过分敏感、聪明、瞻前顾后、随机应变的人往往是很不快乐的,最后也不会成功。成功人士往往对周围的反应比较迟钝,尤其是对负面的东西有一种天然的过滤和屏蔽能力。
渡边淳一年轻时认识了一个作家,那人非常有才华,很多有分量的人士都喜欢他写的作品,认为他大有前途。可是,之后作家写出的作品并没有多大影响,他受到了冷遇。其实,一个人总有能量周期,有的时候很顺,有的时候不顺,有的时候状态好,有的时候状态不好,这是很正常的。但还有一种可能,其实一个人的状态是好的,但是他做出来的事情、他的作品、他说的话在这个阶段不受欢迎。
但是,这个年轻的作家太敏感了,对于来自外界的负面反应特别在意,几次退稿信就让他寝食难安。他开始怀疑自己该不该从事写作,开始去指责别人、抱怨别人。结果,这个人就慢慢在文坛消失了。渡边淳一坦承,他自己之所以能够混得不错,成为一个颇有名气的作家,就是因为他自己身上有一种迟钝的特性,对那些负面的东西、攻击性的东西、否定性的东西反应迟钝——这就叫钝感力。
前面说到的《非诚勿扰》节目中的那位男嘉宾,恰恰就是钝感力的代表。他有一种看起来很奇怪的能力,对于来自外界的刺激、对于那些负面的东西,他要么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要么把那些负面的东西解读为正面的东西,所以他始终乐呵呵的。打个比喻,他好像练成了一种不受伤害的金刚不坏之身,“金刚”的本意是很硬的东西,但是这里“金刚不坏”的意思是是非常柔软。
电影《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也是钝感力的典型。表面上看他傻乎乎的,但他能够在一个充满压力和挑战的世界里游刃有余。《阿甘正传》实际上完美阐述了戈尔曼的情商理论。阿甘虽然智商只有75,但是他情商很高,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无论外界有什么样的攻击、否定和挑战,他始终按照简单的几句话去生活,就是他妈妈和他女朋友告诉他的几句话,其他的东西一概屏蔽掉。
所以说,一个人有多聪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先天或后天能不能有一种能力,可以对所有负面的东西视而不见,或是转变成正面的东西。之所以有这种能力,有时是因为一个人特别有智慧,能够顺应和转变,有时是因为他天生就有这种能力。即使智商不高也没关系,重要的是他不会被外界的眼神伤到。
钝感是相对于敏感而言的,有时过于敏感其实是对自身的一种伤害。尤其是在中国人的社会里,眼神都是能杀人的。很多国人也很聪明,会花很多时间来思考为什么别人要用那种眼神看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其实,这样做会浪费很多时间,耽误很多事情。
我有一个下属,他读过很多书,也很聪明。有一次,我交代他办一个事情,让他约一个女孩子谈谈合作事宜,结果三天过去了,他还没有告诉我结果。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他在想这件事到底可不可行。我告诉他,不管可不可行,你打个电话约她谈一下就解决了,打个电话而已,为什么不试一下。结果这位正在中国顶尖学校读EMBA的同学回答说:“如果约她来谈了,万一没谈成,会不会影响我们对她的判断,她对我们的印象又会怎样?”
后来我发现,这不是个别的现象。有些人越是受过很好教育、读很多书,就越容易陷入自我犹豫的过程,实际上有时只要去做就很好。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要去吃一下。“味”字左边是“口”,右边是“未”,“未”就是没有的意思,不吃是永远不知道味道的。所以一件事情如果想不清楚,不妨去试着做一下,万一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呢。
照通常的标准来看,这样的人应该很聪明,他比普通人想得更精、更细。他有很强的风险意识,总是想着如何把事情做到周密、如何去规避风险。应该说这是很好的,经营企业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但是有一点,由于这个人长期如此,形成了这种思维模式和心智模式,结果他的理智天平永远朝着“可能不行”的那一方倾斜。而且,他非常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非常害怕事情没做好会有什么后果。最后,他就会患上“哈姆雷特综合征”,总是在想“tobeornotobe”这个大问题。
其实,想得太多才是一个大问题。一个人面对一件事的时候,只要他愿意想,一念三千啊。佛家讲一念三千,心里起一个念头,细分起来就有几千个念头。曾国藩说“一念求全,万绪纷起”,一个求全的念头一出现,无数个思绪就会起来。当无数个思绪在人的大脑里运行的时候,就会把真正要干的事情给忘了,或者说处于一种自我麻痹、自我挫败的状态中。
经过几年的创业,我发现在中国获得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基本上在创业公司里是没有什么前途的。或者说,读到硕士和博士的人,基本上不太适合在创业公司工作。这句话可能有一些武断,但很多人读书的多少与他的行动力是成反比的。因为他的钝感力不够,他们遇到事情时首先是想问题,想各种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当中肯定有很多不可能的东西。人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