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太极拳锻炼中的松紧

谈谈太极拳锻炼中的松紧

2017-03-12    09'32''

主播: 瑞雪🍑

849 2

介绍:
谈谈太极拳锻炼中的松紧   宇宙万物的基本自律属性就是个一松一紧。天体如是,万物亦如是,人体焉能除外?!故知人体的松紧乃是天性。天性不可违。 现在太极拳界有个口号,就是要求太极拳修炼者要“大松大软”、“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不明就里的人们就追求无度的松软,这对吗? 我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需辩证地结合实际去看待,才能求真务实。 孙式太极拳传人孙玉奎则提出了“有松无紧,不合生理”的论述。我看后,经实践,也认为有松有紧才是对的。执其一端,会失真理。 孙玉奎认为:早晨人体血压最高,证明久松有伤身体。人体功能用则长,不用则废。否则,紧的机制就要退化。 进一步分析,肌肉的基本属性是“三元理”——“感通、传导、收缩”。感应收缩是由刺激引起的,这好理解;节律收缩是由脑干和脊髓节律性收缩发动的。如人体的走路、平衡,内脏的心跳、肺呼吸、肠胃的蠕动;从动收缩是人体肌肉配合手足的动作从动收缩的,是由大脑皮质发动的。有协调、辅助松紧运动的功能。 那么,太极拳的放松,从哪里入手呢? 孙玉奎认为:“执两用中”能练出肌肉本能的劲力来。控制就是执,执两端,控制两端,太松太紧是两端,尽量控制勿用。不能太紧、太紧则僵,硬,会失其准头和轻重感,也不灵活;不能太松,太松则懈,松懈会趋于无能,招致失败。用中最好。不松不紧,恰到好处。既具力量、弹性,又不失准头与轻重,亦能充分发挥肌肉的劲力与巧妙。 再则,生理学告诉我们,骨骼肌的收缩,其上下、内外对应肌群,则必须舒张,这是自律智能功能,不受人为左右的。 在肌群运动时,你欲“执两用中”,还须分辨出收缩肌,产生紧张,生发出拉力,牵动骨骼运动,而与之相背的肌群必须放松、伸展,侧面的肌群呢,必须辅助,助其拉力,不失准头,适当放松,且有牵扯之力,助运动的骨骼按意念的指令,完成动作,收缩肌的上下、内外有关肌群进行联动,助其完成指令。如此就形成了一系列完美的运动。 若论太极拳运动中的松沉论而言,应针对骨骼肌收缩运动时的背面那组肌肉群就应大松大软,勿产生拮抗现象,此时就会对收缩肌产生力量增大的现象,这种大松大软就是有利无害的。否则,拮抗肌紧张,就会影响收缩肌的力度、速度。 再说侧翼的辅助肌群,也就是助其勿失准头的肌群,适当放松,在辅助其不失准头的同时,充分放松,勿产生拮抗现象,或减小拮抗现象,才能释放出一股增力增速因素,助收缩肌产生快速、力量集中增大的现象。 肌肉群的松紧应有针对性,如果把收缩用的肌纤维群也放松了,力从何来? 故应明白,太极拳的放松,松沉过程是有针对性的,有相应性的和适度的,这才是明智的。太极拳里有句形象的比喻就是“棉花里裹铁”,该硬的地方如钢似铁,坚强且有弹性,该柔的地方如棉如絮,柔若似水。 在太极拳运动当中,松沉的话题贯彻始终。从初练到大师,伴随始终,也追究到无终期。 松要松得合乎生理、拳理、道理时才可获得无限的神明之理;紧要紧得恰到好处,紧到止于至善之地。松紧也是阴阳之理,失其一端,则无存在的道理。 太极拳运动当中,一个动作的完成,必须由屈肌紧张才能产生原动力,形成动作。同时还有四五倍于它的肌群配合运动,才能准确地、有力度、有速度地去完成一个小小的动作。更何况太极拳有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现象存在。 这几倍于屈肌的肌群工作量是否能达到“执两用中”的良好效果呢?这就看个体的神经系统、肌肉系统、论理系统的觉悟程度了。 懂劲,不仅指你从词句上能理解就行了,特别要让你身上的神经系统懂得,更要让你的运动、特别是骨骼肌懂得,就连你的内系统也懂得,与运动系统配合运动,如呼吸系统等,就连你的浑身的细胞也懂得的时候,你就会介及神明。 到这里方为懂劲、神明,你就可达:“不思而得、无可无不可、处处风光处处是”的神明境界了。                                     白果林                                 2017.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