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叶风 小玲 麒羽 剪辑制作:麒羽 封面设计:麒羽 文案:叶风
1996年的某个午后,上学路上,照旧忍不住到新华书店的音像柜台淘宝,《一个人的样子》专辑磁带吸引了我,又有“点将”公司的加持,斟酌再三,老价格九块八拿下。自然不免带到学校,在同学面前显摆一番。先是故意捂住歌手名的末字,让同学猜,不出所料,大多数猜的都是林志颖,甚至还有猜林志斌的,就是猜不出正确答案林志炫。彼时的我们,即便听过林志炫的歌声,大概也很少知道他的本名,甚至也不清楚他所在的“优客李林”究竟是什么意思。
如今的听众,或许因为周杰伦的《乌克丽丽》,对Ukulele这种夏威夷小吉他不至于太陌生。当年的我,完全不清楚“优客李林”这个名字就来自这种乐器,而且巧妙地融进了两位成员的姓氏;只是稀里糊涂地听歌,稀里糊涂地觉得这个名字莫名地高大上。
1983年,新竹的明新工专,土木工程科的林志炫,机械工程科的李骥,都还是十八岁的阳光少年,机缘之下,成为音乐组合。演出、比赛、驻唱,乃至签约喜马拉雅唱片公司,看似顺风顺水,实则经历了一连串的挫折与打击,终于在1991年以“优客李林”之名走入大众视野。好事多磨,比起他俩的学长,电机工程科肄业的小李,还算不错。因为木吉他与优客李林这两把吉他,我们也应该铭记这所学校。
成团的匆匆四五年里,四张国语原创专辑,两张英文翻唱专辑,《认错》与《少年游》两张入选《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
风水轮流转,三十年前,“优客李林”的名气远大于“林志炫”,而今,如果有人还知道“优客李林”,大概也是因为林志炫。林志炫近乎完美的歌唱技术,无比契合这个时代。今昔对照,似乎有很多东西被逐渐过滤与遗忘。
同为印刷厂小开,基隆的林志炫远不如花莲的王靖献洒脱,前者在当歌手的同时,还一直要费心费力地打理印刷厂的业务,甚至因为担心手上的油墨弄脏话筒而作兰花指,后者二十岁时就用自家的工厂印刷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水之湄》,署名叶珊,后来更以杨牧之名享誉学界与诗坛;同年,台大外文系的学生白先勇、陈若曦、王文兴等人创办了《现代文学》杂志,与现代诗运动一起,成为台湾战后文学的第一波浪潮。白先勇学张爱玲,写下了苍凉的《台北人》,其中的《一把青》,几十年后拍成电视连续剧,主演之一的天心,就曾在少女时代参演过优客李林的MV。
而白先勇的老友杨牧,曾在加州伯克利与张爱玲比邻办公。1969 年,在夏志清的举荐下,杨牧的导师陈世骧聘任张爱玲,作为“中国当代语言计划”的研究人员。张爱玲的办公室,就在杨牧隔壁。张爱玲是中国研究中心的“灵魂”,因为她通常傍晚出现,挨着墙壁行走,早上即离去,有如女鬼。杨牧谈到张爱玲时就称“那婆娘”。
那是一个宏阔缤纷的时代,也是质感充盈的时代,直到优客李林的九十年代初,《黄丝带》专辑里的《中国调》,李骥的词曲,一如侯德建的《那一盆火》:“曾经是爷爷点着的火,曾经是爹爹交给了我”,“别问我唱的什么调,其实你心里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