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41【城中信】和北京一起留在记忆里

Vol 41【城中信】和北京一起留在记忆里

2016-06-22    18'01''

主播: 心灵之声·文艺调频

148 8

介绍:
北京一起留在记忆里 文/紫菊若辛 主播/大天 2010年5月29日,杨晨的演说会发布。我们早早就知道小莫会到场,当我再走进星光现场,坐在座位上,看见小莫就那样走过来,我冰凉的双手开始微微冒汗,她就在距离我不到一米的地方,安静得仿佛不是电波里的那个人。 我不是第一次见小莫,但是心中的雀跃依然无法停歇。以至于杨晨在最初的几张照片之中,虚得没有水准。她笑着告诉我们其实不用买票,说可以在外面见面的。当她前倾着身体,歪着头看我旁边人的时候,我控制自己将要颤抖的声音问,干嘛呢?她说,我在认人。然后微笑抢答说,我知道你是若辛。 你肯定无法想象,这一句“我知道你是若辛”,会和那句“因为我一直记得她,留着一头短发,非常干练的样子”一起,刻进我的心里。我说过,小莫唯一念过我的那篇文字,那话语,像最坚定的信念一般,维持着我那些年在北京的生活。 在小莫捧着一束满天星奔跑上台,还为它编造了那么一个可爱的说法,当她说,对不起,我一直没有成为你们希望成为的样子的时候,我只能举起相机掩盖自己马上要跌落的眼泪。亲爱的莫老师,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都是我们一直敬爱的班主任。 当她和杨晨再次念起“我们是同一类人”,我站立在舞台的右侧,甚至第一次敢在众人都坐着的时候,以一个非工作人员的身份,跑到舞台最前方蹲着拍照。再次听到那些熟悉的片花,觉得自己已经被这个社会包裹上坚硬外壳的心,在那一刻片片掉落,露出里面真实的血肉。 我们总是听她在广播里说“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01.8,北京不眠夜”“调频101.8兆赫,都市之声,小莫读书,静夜听书香。”“欢迎大家收听1018都市之声,我是小莫”“这里是北京不眠夜,调频101。8兆赫”。甚至在不再主持北京不眠夜的某一天深夜,她脱口而出说:“大家好,这里是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01.8都市之声,音乐名人堂。”我曾经一度希望她没意识到错误,说出后面几个字。 北京不眠夜,囊括了我在北京的绝大部分生活,我融入这个城市从这里开始,在这里我找到同一类人,白天的时候带上面具去伪装工作,晚上歌舞升平做回自己。避风塘的通宵杀人,我被误杀急了会拿爆米花去砸人。半夜两点的时候陪着过生日的人在北风瑟瑟的人行天桥上数车子。吃饭的时候玩真心话大冒险把一个屋子的人都笑的直不起腰来。在东单体育场打篮球,在对外经贸的操场坐在水泥地板上。去看演出的时候一起端着啤酒站在最后,自由自在。我们一起跨过的那些新年夜,唱过的那些歌。我还记得抽烟同学在离开北京的那次饭局上,他说“我的父母其实都没有看到我是怎么长大的,真的看到我怎么长大的,是这些人。”说这话的时候,他夹着烟指向我们。 十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似乎还没开始爱上北京。2011年离开北京的我,看到Jo在聚会的帖子里写菲菲王,在介绍她时居然词穷,只能说,这是……这是……这是我的青春。那一刻,我突然就停在了电脑屏幕前,眼泪掉下来,然后假装拿起电话走出办公室。“这是我的青春”这词,适合到无法附加。JoJo的帖子里东扯西扯,直到最后扯不回来了才写聚会的信息,那种语无伦次的感觉,像极了我们在深夜喝醉之后说出的话。于是在离开北京一年之后,我牛一样倔地非要回北京聚会不可。 在转发了微博之后我点开老姐的QQ,与此同时看到手机上的评论亮起了一个小气泡,点进去看见老姐说“你回来么?”然后在出门吃午饭前看见她留言说,“带娃啊,估计没法去了,不过你回来我就抽空吃个饭。”菲菲王真的是很多年没见,我还记得那次抽烟发了在雍和宫金鼎轩吃饭的照片,她在帖子里回,嘿嘿,看见某人胸口一颗痣。小莫并没有出现在十周年的聚会中,但在第二天杨晨的活动现场,我坐在飞机上听微信里的录音,她说,有的小朋友昨天聚会了,觉得可以安心的飞走。 我无法强大到象抽烟一样,在离开北京之前组织一次大的聚会,把该见的人都见一面。我选择默默的离开,因为我知道我一旦告诉了谁我要走,我就没法走掉。在北京的八年,我受到了太多人的宠爱。离开北京之后,我依然会有人宠爱,但这完全不同了。这份友情完全没有办法用语言去诉说,就象若水在我的微博里问我,你们这是什么邪教组织,我会笑着默认,我们这劲头难免让人不解,小班之外的人我也无法向他们说清楚,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和凝聚力。 我们是同一类人,依靠气候成长,天睛时感伤,下雨后兴奋 我们是同一类人,不能没有音乐,虽然饿着头晕,饱了难受 我们是同一类人,每天昼浮夜出,白天脆弱,夜里敏感 前年12月短暂回到北京,一落地就瞬间恢复了熟悉的儿化音,虽然有大半个城的地铁没有坐过,也没有办法不用地图就找到自己想要去的地方,但那扑面而来的寒气和久违的暖气,依然熟悉。去中关村时候,已经开始和陌生人肆意搭讪。在等待修电脑的时刻,和第一次见面的人说话,也一副不认生的样子,甚至讨论起他卖的单反产品到底有哪些喜欢的地方。 一回到北京我便恢复了热情活力,就连写朋友圈的语气都变得欢呼雀跃。大概因为北方的关系,北京有着太多的豪气,朋友们愿意聚会交流,没事就组个饭局,攒个活动,成群结队的玩耍简直是消磨时间最好的出路。我们早就寻觅出一套寻找胡同里的特色小吃,发现意外景色的本事。也因为有着这样的城市氛围,朋友之间的交流总是很多,即便错过一两次的聚会,也不担心错过了谁摔了一跤的无奈,觉得自己和这个世界,这个群里是有联系的。在最应该形成自己性格的八年时间里,养成了主动结交朋友的个性,虽说这与我的个性也有所关联,但后天环境一样万分重要。 认识的人虽然多,圈子却是极小,固定出席的人渐渐成了老友。偶尔也有贵圈真乱的感慨,年轻人感情东拉西扯是很自然的事,故也少不了电视剧里的模样,暧昧起来四处流动,这是我们一直心照不宣的默契。 如果有人说友谊是不需要经营的,我绝对无法同意,时常吐槽聊天,谈谈生活近况,无疑是维持感情的最好办法。有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我能在北京的时候结识如此多的朋友,只不过是因为非常幸运,可以在朋友经历一些特殊事情时,有幸站在他们身边一同度过,这些难得的时机让彼此心灵上产生了更多的依赖,从而让我们进入彼此的生命。这个城市的氛围也使得我们更愿意敞开心扉,收获朋友。 现在,我在上海,与这个城市始终格格不入,偶尔会认识的新朋友,但似乎不会主动提出周末空闲时可以出门一起聚会;就连以往在北京认识的朋友,也极少联络,大家总有自己的事要忙。也或许是我没有了在北京时结交朋友的那些勇气,变得无力承担新的友谊所带来的变动和不安。两点一线的生活,安静,自我,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随着年龄的渐渐增大,可能这才是生活的本质吧。 这个一不小心就会被打成“伤害”的城市里,人们似乎真的都很怕受到伤害,以至于,他们的脸上总是一副很谨慎的表情,好像所有人都要谋害他们的样子。随时随地会变戏法一样地拿出裹尸袋,把他们装进去拖到什么地方卖掉。我倒是真心希望自己有这样的本事,人情淡漠对我而言有时是一种好事。可以不必为了寒暄而讲些废话,这种更加西化的生活方式,会很大程度减少不必要的接触,享受独处的内心生活。但对于呼朋唤友惯了的我而言,还没有找到那个平衡点,难免会觉得太过于平静,快要闷坏。 就在我拿着手机自然而然的走到北京陌生人面前,主动示意自己之前提到的手机功能时,脑子里会一闪而过的,是欧阳说过的话。他说北京是适合我的,而且只有它。原来那句话是这个意思,我是在一年之后才发现。她从高中起就有如此前瞻力,那个时候她认定我应该考去北京。有时必须承认,旁观者清这件事,确实存在。 这个代号为“悲剧”的地方,才是我生龙活虎的地方。我混迹于各种论坛里,他们成就了北京于我的特殊感情。那些说北京不好的人,也许是因为他们还没有看到过北京五光十色的一面,还没来得及感受北京的好,就把它否定了。 那些星空下的声音,和北京一起留在我记忆里,不远不近,感谢你们 出现在我的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