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赞美”,我的理解也许可以给你一点启发

关于“赞美”,我的理解也许可以给你一点启发

2019-06-25    07'09''

主播: 菁小飞的声音故事

204 3

介绍:
关于“赞美”,我的理解也许可以给你一点启发 从晓就驴 字数 1579 · 阅读 0 2019-06-25 22:25 我有一个闺蜜,毕业后在央媒做出镜记者,经常有机会陪同高级领导出访,采访商界业界传奇,有时还会出现在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前线现场。 但最让我钦佩的,倒不是她丰富精彩的经历,而是她在采访时被抓拍的一张照片:照片中她与多位顶级精英谈笑风生,脸上自信洋溢,由衷地赞美着她的采访对象,也能感受到,更爱自己的洒脱和自得…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生活中我们都喜欢和那些接触起来让人如沐春风,温暖有力的朋友相处。 在职场中,天天笑呵呵、做起事来干劲十足,正能量“小太阳”般的存在,无论是不是领导,都会散发出超强的影响力和驱动力。 而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拥有一种难得的能力—真诚的“赞美” 赞美的好处太多了,更好的人际关系、更和谐的情感关系,拉近与陌生人的距离…想必你还能加上很多很多… 但尽管知道这一切,对于赞美,我们多数人还是用的少,想要的多。赞美别人虽然不需要付出金钱成本,却要付出极大的心理成本。 疑惑1:赞美不就是拍马屁吗? 不一样,两者的区别在于:奉承或者“拍马屁”是发明优点,把本不存在的大帽子扣在对方身上。 而赞美是发现对方身上本就存在的优点,将它表达出来。 疑惑2:我表达能力有限,不知道怎么夸。 大家可能误会了口头赞美和书面赞美。书面赞美在形容一个美女时,可能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但口头的赞美,并不需要这么矫情的表达,一句“气质真好,或赏心悦目”就完全可以应对。 真是摇头晃脑吟诵这么一段古诗,估计让人感觉的不是渊博,很可能是一阵油腻。 疑惑3:那个人一塌糊涂,硬要“赞美”太假了吧 我们有一个奇怪的逻辑是:哪怕只有10%的部分做得不够完美,剩下90%值得称道的部分也会被全部淹没。 这世界上并没有坏,只有看错了角度的好。 在鉴赏和审美的框架里,分为大众视角和个人视角。 大众观点认为发脾气不好,但在心理学上,脾气代表着一种“生能量”(对应死能量) 一个人可能胖乎乎,但是胖的人多数心态随和,穿衣有气场。 传统欧洲贵族的孩子们很少会直接学习会计、法律等迅速变现的专业,反而会学习艺术、绘画、哲学等学科,因为这类知识是为了更好的领导他人,而不是被动接受领导。我想这样的教育也会培养出多元审美的出众能力。 图片发自简书App 无法真诚赞美别人可能是因为无法悦纳自己: 我们的成长中,学校和家庭都希望我们知耻而后勇,防微杜渐,不要翘尾巴。 我小时候学小提琴,老师觉得我对音乐很有天分,我也就很开心地跟着他练琴。有一天,他有了一只很漂亮的钢笔,老师就开始喜欢用它在我的琴谱上“划重点”。 晚上回家,爸妈陪我练琴,尽管我已经可以很流利地完成曲子,但看到满页的笔迹,他们还是会问我是不是学琴不认真?一定是最近练习不够手生了…当时年龄小我也解释不明白,只是觉得委屈。 从此,我再上老师的课就特别怕他掏出钢笔在琴谱上画画点点… 我不是在控诉,因为他们也是在这种追求“标准和赞美”的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个体。总觉得自己不够完美,从而容易过度苛刻。 习惯用挑剔的眼光看世界,无法坦然接受他人的夸奖,又怎么会去自然地赞美别人呢? 赞美如何才能大方说出口 1 要自信 这一点真的太重要了。 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多数是通过与外部世界进行对比和反馈获得的。由于自己不能给自己确认和安全感,就会拼命向外索取而获得所谓的优越感。 这是一种相对偏低的自尊水平,而且很不稳定,容易情绪失控。 我理解的自信就是通过自我觉察和成长,定定心心走在自己的生命之路上。不片面依赖对比和他人给予的及时反馈,找感觉,刷存在感。 2 美好是可以分享的 上学时,班上总有学霸号称自己回家打游戏、看电视没复习,但是一考试次次名列前茅。这种手段的好笑之处在于弄错了竞争对手的范围。事实上每年高考这么多人,我们糊弄住的同学又能有多少。 同样的,他人的美德不会因为我们赞美了就无再属于我们了,这不是此消彼涨的“零和博弈”游戏,而是可以分享,互相激励的正反馈。 事而实上,他人的美德一旦被看见、被认同,本身就会在我们身上发生奇妙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