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64 机器人是更好的艺术家吗?从冯诺依曼到Sora看生成艺术史

Vol. 64 机器人是更好的艺术家吗?从冯诺依曼到Sora看生成艺术史

2024-03-04    104'37''

主播: 剧谈社|翻译艺术品

374 1

介绍:
春节期间Sora的横空出世仿佛预示了一场人工智能的革命,有人断言它将彻底颠覆影视行业,打破无数从业者的饭碗。也有人坚信,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和动物、机器有所分别,正是因为人类拥有感情和创造力,能够创造绘画、音乐、电影,创造各种美。或许AI可以代劳廉价的影视娱乐,但真正的严肃艺术——那些具有深刻批判性以及持久美学价值的作品,是AI无法企及的。 身在历史的洪流中,也许我们难以断言AI的未来。但是基于AI的艺术创作,却也不是全然陌生的类型。它所属的 “生成艺术” 与计算机相伴而生,从五十年代至今已经跨越了四个历史分期。从冯诺依曼、黑山学院到安迪沃霍尔;从MOMA到LACMA;从伦敦、纽约到北京—— 不同领域的个人和机构,在过去六七十年间,由各自的角度为它注入了包括哲学、数学、工程学、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以及音乐、舞蹈、文学、绘画、游戏等等多方面的生命力。艺术往往是通过艺术史来成立:孤立的AI作品,或许难以评判其价值;安放在历史的坐标上,探讨就有据可依。本期节目,我们邀请新媒体艺术家、同时也是关注20世纪全球现代艺术的策展人和画廊主,吴亦深老师,为我们讲述生成艺术的历史。本节目将同时解答:通过AI和计算机系统生成的作品,算得上艺术创作吗?AI 到底让创作变简单了还是变难了?机器只是人类的表达工具,还是说有朝一日也能夺过创作的主导权?在严肃艺术的领域,AI是否也具有人类所不具备的优势?这些机器生成的作品,是技术革命过程中昙花一现的产物,还是能够和全球艺术史相勾连,成为继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之后的新篇章? 内容包括04:28 “生成”和“艺术”自相矛盾的内涵:生成艺术如何定义?08:44 90年代新闻联播片头,是国民级的数字艺术作品11:49 数字艺术可以成为大众理解新时代的辅助线19:49 代码的诗歌:不是所有数字作品都叫生成艺术25:30 计算机发展的四大里程碑,划分生成艺术的四个时代28:56 先驱时代的计算机思想家,至今仍为AI创作指明方向41:45 控制论的偶然性:生成艺术是自然、人文和形式科学的集合49:23 个人计算机的发明开启生成艺术的“老大师“时代55:39 书画、禅宗美学和计算艺术:全球化时代的东方焦点59:20 “世界中的世界“:古典赏石和元宇宙62:34 John Medea和Flash社群:开源的黄金时代72:08 AI 艺术:无中生有还是传统艺术的分支?76:24 人人都是艺术家,那谁是更好的艺术家? 78:40 超越五感直达觉知:AI 有望触及传统艺术可望不可及的领域87:40 铜钱上的书法,纸币上的肖像画,数字货币如何视觉化? - 制作团队 -美术设计 子鹤后期制作 孙称 生成艺术生成艺术(generative art)指全部或部分使用自治系统创作的艺术品。所谓自治系统可以是机械结构,比如万花筒,通过旋转随机生成视觉结果。但是通常而言,生成艺术主要来自更为复杂的计算机系统。生成艺术是程序指令的产物。就好比有人能把自然语言变成文学和诗歌。一些同时掌握了计算机技术和美学能力的人,出于审美而非实用的意图,对计算机的语言进行编织,让它超出人机交流的范畴,进入艺术的领域 —— 我们把这样的人,称为代码的诗人,把这样的作品,称为生成艺术。生成艺术是计算艺术中最古老的门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和集成电路的计算机系统相伴而生。近期火热的AI创作,则是生成艺术在当下最突出的代表。嘉宾认为,和传统艺术一样,生成艺术同样强调对美的发现;对社会的批评和思考;以及对人的提升。和传统艺术不同的部分则是,生成艺术更适合在数字化的世界里呈现;更善于表达未来意识;可以成为人类从工业文明进入机器人时代的辅助线。 先驱时代1952-1982。这个时期计算机大多被用于军用或大型商用。在许多早期计算机文献中,高度工业化的艺术类型和实验艺术成为现代艺术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出现。1968年MOMA召开了著名的科技艺术大展,已经加入了部分计算机艺术的内容。这也为我们今天的探讨定下了基础。人类在那个阶段已经出现了第一批计算机艺术的先驱,生成艺术、代码艺术是这个时期主要的计算机艺术形态。早期的欧普艺术、机动艺术、黑山学院和部分极简主义都有和计算机艺术直接相关的表达,60-70年代之后,绘图仪出现,这成为记录那个时期计算机艺术很重要的另一种形态。同时,生成摄影是这个时期和计算机艺术关系最为紧密的类型之一,计算机语言已经出现了第一代诗人,华人亦有第一代先驱从各个角度参与到这个进程。代表计算机语言:FORTRAN代表作品、展览和文献:冯诺伊曼 《计算机与人脑》;Coded: Art enters the computer Age;控制论的偶然性(1969); 计算机艺术 (1971)个人计算机时代1982-1990 。1982年,IBM选定比尔盖茨Microsoft的Basic作为其计算机的ROM-Basic,个人计算机这项改变人类命运的伟大发明出现。计算机的民用化,大大改变了计算机艺术的参与度和影响力。计算机语言、应用软件进入大发展的周期,伴随PS、3DMax等面向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应用类软件的推出,以Java为代表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出现,各类计算机艺术延续发展。1995年由老一代算法艺术家Jean-pierre hebert、Roman Verostko等人组成的Algorists组织,为编码艺术(生成艺术)下了定义。中国本土出现了以齐东旭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数学和计算机图形先驱,他们出版了大量著作,还将Hans Dehlinger这样的早期生成艺术家介绍到中国,同时以冯梦波先生等代表的新媒体艺术家在国内外当代艺术领域崭露头角,欧美的美术馆和私人藏家中出现专业收藏计算机艺术的部门和代表人物,欧美大城市中专业经营电子艺术的画廊出现。代表计算机语言:BASIC、C++代表作品、艺术家、展览和文献:Hans Dehlinger、Roman Verostko、Jean Pierre Hebert;理查德罗森布鲁姆; 齐东旭 《分形及其计算机生成》;冯梦波 Web 1时代1990-2010。伴随万维网的出现,一种全新的用户连接形态不断加速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并成为之后最为庞大的母体,90年代,以John Medea为代表的第一代互联网艺术家社群出现,在2000年前后,他们以Flash为代表的第一代网页制作工具为手段,吸收之前各类计算机语言和生成艺术为代表的计算机艺术的优良传统,通过个人网站的交互实验和各类创新实践,迅速号召和聚集了全球一大批年轻的生成艺术爱好者,他们通过个人网站和开源代码为主要手段,打开了计算机艺术和生成艺术在万维网中的全新篇章。计算机艺术和生成艺术在这个时期,在互联网上找到了更大的生存环境。John Medea的学生Casey Reas在吸收Flash AS和各种计算机语言的基础上,在2000年初期开发了专门为生成艺术而设计的编程软件Processing,这款软件也是今天网上广泛传播的生成艺术爱好者所非常熟悉的语言工具。代表计算机语言:JAVA、Python、Flash AS、Processing代表作品、艺术家、展览和文献:John Maeda 系列丛书, 中